夜夜导航 I 欧美饥渴熟妇高潮喷水水 I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 I 免费高清毛片无遮挡 I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 I 国产精品11 I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I 亚洲40p I 激情五月开心婷婷 I 青草综合 I 四虎新网站 I 夜夜久久久 I 欧美一级特级 I 97色干 I 一级做a视频 I 国产少妇一区二区 I 少妇搡bbbb I √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 I 动漫av在线免费观看 I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I 日本三级网址 I 四虎电影最新网址 I 日本毛x片免费视频观看视频 I 欧美视频第二页 I 欧美日本乱大交xxxxx I 五月激情五月婷婷 I 男生舔女生的屁股 I 黑人极品ⅴideos精品欧美棵 I 皇上脔到她哭h粗话h I 天天狠天天透 I 欧美大胆少妇bbw I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I 欧美在线欧美 I 日本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I 99久久精品国产导航 I 精品久热 I 香蕉视频黄色 I 人与狗精品aa毛片 I 1级性生活片 I 日本久久激情 I 草莓视频www二区在线观看 I 欧美1区 I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二区免费 I 91天天在线 I 欧美日韩在线网站 I 黄色调教网站 I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I 成人女人免费毛片 I aaa欧美大片 I 狠狠操操操 I 特黄毛片杨钰莹 I 国语第一滴血第1集 I 富二代精品 I 色无五月 I 日本激情视频 I 黄色影视免费看 I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描述
服務項目
SERVICE ITEMS
當前位置:

新疆對2020年度自治區科技獎勵候選成果進行公示

序號
科技成果登記號
成果名稱
提名單位/提名專家
完成單位
完成人
評價表類型
1
20150091

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和有機果 蔬關鍵技術標準的研究及應用

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標準化研究院;成都海 關技術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析測試研究院;

李瑜;李東輝;熱娜·艾爾肯;胡江濤;申文英; 姑麗巴赫爾?艾合買提;哈麗旦?艾比布拉;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社會公益性項目

1、主要技術內容 為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有標生產、有標銷售、有標監督奠定基礎,充分發揮標準化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保障作用。項目開展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 系和有機果蔬關鍵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理順產業體系,推動標準實施,實現標準化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推廣應用一體化的推廣新模式,引領新疆農產品高質量發展,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鄉 村振興、南疆脫貧攻堅提供技術支撐和理論支持。

綠色健康食品

2、技術指標

1) 建設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

2) 開發新疆農業技術標準信息服務平臺。

3) 研制地方標準《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 總則》。

4) 研制有機果蔬種植關鍵技術地方標準。

5) 創建自治區優質果蔬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3、創新點

 1) 系統的創建了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解決了創建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標準綜合體的難題,發布1項地方標準已廣泛宣貫應用,同時使得農產品生產、加工、檢測有標可 依,發揮標準化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保障作用。

2) 開發了新疆農業技術標準信息服務平臺,解決了農業標準信息的推行相對滯后,農業技術標準沒有全覆蓋的難題,提升農產品采用 國際標準和國內外先進標準水平,頁面瀏覽量在34500多人次,會員100多家。

3) 研制了有機果蔬關鍵技術標準和建設了優質果蔬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解決了我區特色農產品尤其是林果產品 綠色有機種植技術匱乏的難題,并發布20項地方標準和專著,為我區高產、優質、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4、授權知識產權情況


1) 農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究與應用系統V1.0,(登記號:2012SR086245);

2) DB65/T 3325-2011《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 總則》;

3) DB65/T 3753-2015《日 光溫室有機果蔬標準體系 總則》等20項地方標準;

4) 《有機果蔬技術標準體系》,中國質檢出版社,書號:ISBN 978-7-5066-8860-4。


5、應用推廣及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 項目研究從2008年至今,獲得軟著1項,發表論文7篇,出版國家級專著1部,經國內外查新,該項目綜合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項目獲得應用 證明18份。項目成果經合作社、果業公司等農業企事業單位的應用產生經濟效益達3590.18萬元,該項目成果鑒定為:項目整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發布21項地方標準在全疆范圍內推廣 應用,尤其是在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培訓人數1900余人次,指導多項標準體系建設;創建標準綜合體小樣本——優質果蔬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研制有機果蔬關鍵技術標準和綜合標 準體系,帶動周邊近千名農民的增收。該項目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有利于促進我區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有利于我區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同時,為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 體系建設和我區農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社會和諧和長治久安提供基礎保障,其影響深遠。

5
20180045

新疆花生膜下滴灌及林間起壟覆 膜抗逆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新疆天鷹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于伯成;丁紅;王橋江;王亮;劉恒德;肖英;張智 猛;買買提托合提·蘇來曼;陳江青;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在2000年前后,為了充分發揮獨特的生態氣候優勢,自治區做出在全疆大力發展林果業的決策。到2010年,新疆林果業面積已經達到1300萬畝左右,其中環塔里木盆地就超過1000萬畝。在林果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大量林間耕地,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耕地,增加農民收入,并探索花生在我區的種植效果,新疆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提出開展“適宜新疆林果業基地林間套種花生品種的引進篩選和栽培技術研究”項目,揭開了新疆花生系統研究的序幕。項目于2011年3月啟動,歷時4年,于2014年底結束。隨后又于2016年開展了新的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該項目歷時3年,于2018年底完成。在項目期前后近10年(2010~2019年)的時間里,課題組開展了花生豐產優質抗病品種的選育、花生高產栽培因素的系統研究、花生膜下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花生大面積高產試驗示范以及極端豐產田塊創建等工作,取得如下成果和創新:

認定花生品種2個,結束了自治區沒有適宜南北疆種植花生品種的局面,培育出多個適宜果林間種植的花生品種,首次為南疆地區果林間提供了適宜種植的花生品種。利用選育出的品種,在覆膜和滴灌條件下,對花生不同栽培因素進行了系統的單項或組合(正交)式研究,集成出了花生膜下滴灌抗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利用篩選培育出的品種,與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結合,創造了我區花生的最高單產記錄,充分顯示了新疆花生的豐產潛力。2012~2018年,累計推廣花生新品種,新技術21.57萬畝,新增莢果4.21萬噸,新增農業利潤3.01億元,新增工業利潤7.71億元,合計新增工農業利潤10.72億元,較大地發揮了穩疆興疆的科技支撐作用。獲得品種推廣授權2項,總結出高產栽培技術模式4項(林間種植花生2項,白地種植2項)。獲得自治區專家顧問團決策研究與咨詢優秀成果二等獎一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性專利5項,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4項,發表研究論文41篇,編寫著作1部。

項目成果提供了適宜白地和果林間種植的抗逆花生品種,認定的品種結束了新疆沒有適宜全區大部分地區種植花生品種的局面,集成出了花生膜下滴灌抗逆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研究出了果林間花生起壟覆膜抗逆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為新疆花生種植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ㄉ贩N和栽培技術的大面積示范和推廣,對促進新疆作物結構調整,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具有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結合項目栽培因素與品種篩選培育開展的花生對鹽堿、干旱等逆境反應的研究和花生一些數量性狀遺傳基礎的研究,開啟了我區花生基礎研究的序幕,為更加深入系統地開展花生育種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
20180116

新疆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關 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 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 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 院園藝作物研究所;

許建軍;柴阿麗;何偉;宋羽;謝學文;孫曉軍;王 強;王劍;蒲勝海;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新疆光熱資源好,具有發展設施蔬菜的獨特優勢,設施蔬菜可改善我區淡季蔬菜供應矛盾問題,對現代農業發展和促進脫貧攻堅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病蟲害種類及危害逐年加重,傳統單一依靠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導致蔬菜品質下降,農藥殘留超標、病蟲抗藥性增加和環境污染,制約了設施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針對新疆設施蔬菜病蟲害新發、重大病蟲發生情況尚不明確,缺乏綠色防控措施,開展了設施蔬菜病蟲害種類調查與重要、新發生病蟲害發生規律研究、監測預警及快速檢測、綠色防控產品研發和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等研究、應用與示范推廣,取得了重要原始創新性成果:

(1)首次報道世界新紀錄寄主病害2種,國內新紀錄寄主病害5種,全面系統研究了新疆設施蔬菜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種類與發生規律,摸清了新疆設施蔬菜病蟲害發生情況,明確了主要病原菌種類,探明了重大、新發生病蟲害發生規律,為制定設施蔬菜病蟲害早期防控策略奠定基礎。

(2)針對新疆重大、新發病害創立了快速檢測技術3項,大幅度縮短了檢測時間,提高了檢測準確率,研制出新型誘蟲板,提高了誘蟲效果,開發出設施蔬菜主要病蟲害診斷系統,為病蟲害早期診斷和精準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3)創新性研制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16個,篩選出高抗土傳病害的黃瓜、番茄砧木各2個,取得了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從“盲目施藥”向“綠色、靶向精準用藥”技術的根本轉變。

(4)構建了以快速檢測、高效診斷、精準防控“三位一體”的全新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體系,實現了防治技術由粗放、低效向標準、精準、綠色、高效的突破,顯著提高了綜合防控水平。

(5)項目研究提出的各項技術成果在新疆設施農業主產區進行了大面積示范推廣,2009年至2019年在喀什、和田、阿克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巴音郭楞蒙古和吐魯番等地州累計示范推廣達129.72萬畝,累計新增產值13.52億元,新增純收入12.91億元。
項目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67篇,其中SCI論文11篇,授權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2項,科技成果評價報告1份,發布自治區標準11項。
8
20180173

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快速診斷檢 測方法的創建與應用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農業大學;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烏那尓汗·吉斯汗;趙鵬;王文;馬曉艷;孫雨; 劉亞濤;李舵;居馬別克·夏拉巴依;任娟;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該項目以新疆少數民族科技人才特殊培養計劃-“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多重核酸探針的制備及應用”為依托,現申報科技進步獎題目為“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快速診斷檢測方法的創建與應用”。項目系統地研究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的發生與流行情況,通過對(CSFV)、高致病性豬藍耳?。℉PRRSV)、豬圓環病毒2型(PCV-2)、豬偽狂犬病(PRV)等主要豬繁殖障礙類病的監測與檢測,研究新疆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的感染情況,掌握其流行規律和特點。

一是經過7年的持續監測發現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在我區的流行風險低,HPRRSV只在監測中檢測到病毒核酸陽性,呈散發、零星病例,其檢出率、發病率低;而PCV2型、PRV病率高,檢出率也較高。二是以研究CSFV、HPRRSV、PCV-2型、PRV的檢測方法為重點,利用多重豬繁殖障礙類病毒核酸探針進行斑點雜交試驗,用生物學軟件分析其主要基因序列的變異趨勢。三是針對PRV的gE基因、TK基因設計探針,運用PCR結合核酸斑點雜交方法,比較其兩種方法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為豬繁殖障礙類疫病的診斷與檢測提供技術支持。四是結合當前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需求,創建豬病現場快速診斷方法,開展遠程實時在線動物疫病監測工作。項目進展實施過程中,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7篇,省級期刊2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專利3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4個,已公告的中國獸醫協會團體標準3項等。

(一) 主要技術內容如下:

1.在全疆14個地州(市)開展豬瘟等主要豬繁殖障礙類病的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和制備快速準確檢測的多重豬繁殖障礙類病毒核酸探針檢測方法。

2.利用創建的核酸雜交方法結合PCR或PT-PCR方法檢測豬繁殖障礙類病毒在我區規?;i場、散養戶中的隱性感染情況,結合新疆的實際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豬繁殖障礙類動物疫病凈化意見。

3.選取部分陽性樣本對豬圓環病毒、豬偽狂犬病毒主要基因進行序列測定和分析,了解豬繁殖障礙類病毒在新疆的變異情況,全面分析和把握豬繁殖障礙類病毒分子演變規律。

4.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與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攻關創建了動物疫病防控系統的疫病現場快速檢測與溯源云平臺。

(二) 推廣及效益情況:

1.本研究為更好的掌握新疆地區的PCV-2、PRV流行情況、基因組特性,提供數據支撐,以便為臨床提供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2.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進行病原學檢測,對于評價臨床感染情況有著重要意義,可為獸醫臨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凈化程序提供重要參考。
3.初步構建動物疫病現場快速診斷檢測與遠程監測云平臺,在定點監測縣實施現場快速檢測的技術推廣,發揮現場快速檢測、線上遠程傳輸,線下分析評估技術優勢。
10
20190003

新疆“抗寒、高產、多用”冬、 春油菜新品種選育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甘肅農 業大學;昭蘇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新疆畜牧科學院草業研究所;

顧元國;賈東海;侯獻飛;馬驪;苗昊翠;侯鈺榮; 石必顯;趙衛芳;武軍艷;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油菜是新疆綠洲生態區重要的油料作物,既是天山山脈冷涼區的優勢作物,也是該區域長期以來最具產業提升力的油料作物,在當地經濟發展中具有占比高、貢獻大的特點,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油菜具有飼用、肥用、花用、蜜用等多種功能,有較高的附加值,生產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對優化農區產業結構具有獨特的作用。但新疆綠洲生態區油菜生產中存在品種選育滯后、種植模式單一、生產效益低下等諸多問題,是當前新疆油菜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亟待解決。本項目針對以上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及應用,取得以下突破性成果。
1、創制了“高油雙低春油菜”、“甘白超強抗寒冬油菜”兩個核心種質選擇群體,實現了新疆綠洲生態區春油菜雙低高油、冬油菜超強抗寒材料零的突破;從形態結構、細胞組織、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多個層面初步解析了超強抗寒冬油菜抗寒機理,為新疆高寒地區油菜新品種選育提供理論依據。
2、根據不同生態類型,選育出適宜新疆種植的高產高油抗寒油菜新品種8個,其中高油雙低雜交新品種4個,首次培育出可耐-35℃低溫的超強抗寒冬油菜新品種2個,使我國冬油菜種植區域由原來的北緯35°以南,北移至北緯40°~48°,為我國北方高寒地帶發展油菜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3、立足于新疆綠洲農作區,研究提出了抗寒、高產、多用冬、春油菜輕簡化、高效生產栽培技術,使新疆春油菜畝產提高了8%,超強抗寒冬油菜在北緯35°至北緯48°的高寒冷涼區成功種植,越冬率平均達到85%以上,畝產達到180kg;
4、針對新疆不同生態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種植結構,改變傳統一年一熟制,首次提出了“一年兩熟/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單位面積收益提高了99.39%,構建了油菜“油用、飼用、肥用”多元化生產技術體系,顯著提升了油菜種植區綜合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新疆油菜種植區綠色高效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項目組歷經12年攻關研究,認定油菜品種8個,制定地方標準5項,授權專利13件(發明專利11件,實用新型專利2件),發表論文44篇,出版著作3部。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實現標準化,累計推廣面積461.01萬畝,新增油菜籽產量9.31萬噸,新增油菜飼料、綠肥生物產量543.27萬噸,新增利潤4.4053億元。構建了新疆油菜產業標準化栽培的基本框架,全面提升新疆油菜產業的整體水平,為新疆油菜大面積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16
20190052
南疆核桃/紅棗園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 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林業 和草原局;新疆保利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新疆資環遙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王新勇;陳署晃;葛春輝;耿慶龍;祁 通;付彥博;賴寧;李青軍;黃建;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南疆是新疆少數民族主要的聚居區域,也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截至2018年南疆核桃、紅棗種植面積達到1243.2萬畝,占全疆特色林果種植面積的56.8%,是該地區農民持續增收支柱性產業。
目前,核桃/紅棗養分管理技術水平不能滿足生產實際的需求,果園土壤的取樣方法不能準確反映果園土壤肥力的真實狀況,施肥技術與果樹養分需求不匹配,存在化肥偏施過量,有機肥投入不足,養分失衡等問題,造成了核桃/紅棗樹勢強弱不均、產量不穩、品質下降、效益不高,制約了核桃/紅棗產業健康發展。亟需摸清核桃/紅棗園土壤肥力現狀,研發核桃/紅棗提質增效的養分精準管理技術和產品,構建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綜合技術模式,實現核桃/紅棗增(穩)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保障南疆核桃/紅棗產業可持續發展。

2012年起項目組在產學研多方技術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開展了核桃/紅棗園養分空間變異及取樣技術研究、核桃/紅棗園養分分區管理技術研究與應用、核桃/紅棗園化肥減施增效技術研發與示范、核桃/紅棗園根區土壤環境調控及產品研發、核桃/紅棗園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等5個專題的研究與示范,對核桃/紅棗園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進行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配套,進行大面積示范應用推廣。(1)關鍵技術與創新點:①創新優化了縣域尺度核桃/紅棗園土壤取樣樣點空間布設、取樣和肥力表征方法,提出干旱綠洲生態區多尺度核桃/紅棗園養分監測與評價方法;②創制與轉化核桃紅棗提質增效產品;③創新集成了核桃/紅棗園“5R”養分高效利用技術體系;為核桃/紅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和解決方案。(2)項目期間獲授權發明專利 5 項、轉讓轉化 4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申請發明專利7項,技術秘密轉讓1項;研發5種新型肥料、2種改良劑、創建4條產品生產線;制定并獲發布地方標準 3 個、企業標準 6 個;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項;發表論文30 篇,其中 EI 收錄 3 篇, 出版著作 1 部;培養博士研究生 1 名,碩士研究生 1 名,副研究員6名;培訓縣鄉技術人員農民14.8萬多人次,印發施肥卡等培訓教材資料10.2萬余份,推廣新型肥料35000多噸。(3)在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及和田地區7個縣創建核桃、紅棗示范區16.6萬畝,示范推廣768.6萬畝,節肥10%以上,節約化肥12510.6噸,增產8 ~ 23%,新增產量12.85萬噸,累計節本增收21.43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和廣泛的影響力,實現核桃/紅棗全生育期營養調控,帶動新疆核桃、紅棗產業健康發展。研究成果將對新疆及中亞等相似生態區核桃/紅棗養分高效利用技術應用起到重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18
20190068

新疆小麥品質生態區劃與特色面 制主食專用品種品質研究及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防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張新忠;黃天榮;周安定;曹俊梅;高永紅;劉聯正;哈力旦·依克熱木;劉娜;吳新元;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小麥肩負著我區口糧戰略安全的重任。隨著經濟發展,我區小麥品質結構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普通品質小麥出現了階段性、地區性、結構性供過于求,而優質專用小麥供不應求。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區小麥生態類型復雜多樣,而小麥品質受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因此,新疆小麥不同生態區之間品質變化劇烈,相同品種不同地區間品質差異巨大,造成面粉加工企業難以買到大量、質地相同、品質穩定的優質原糧。因而,從宏觀層面,全面系統的開展我區小麥品質區劃,是解決優質專用品種合理布局、確保品質充分發揮與品質穩定的重要技術保障。二是現階段種植的能滿足加工企業需求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不多,與加工企業的品種優良化、專用性需求存在脫節現象。“新疆拉面”、“新疆馕”(此稱呼區別于國外“馕”)是我區特色傳統主食,我區生產面粉的50%被用于制作“新疆拉面”;全疆日供應馕550噸。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新疆拉面”、“新疆馕”的加工生產正逐步走向工業化、產業化、規?;?。但由于對其專用品種的品質特性、品質評價標準等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夠,尤其缺少分子層面的理論支撐,因而,對“新疆拉面”、“新疆馕”專用小麥品種的培育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從微觀層面,開展“新疆拉面”、“新疆馕”專用品種品質規律研究,為其專用品種的選育提供科學理論依據,是解決我區小麥優質化、專用化問題的重要技術核心。本項目針對我區小麥多而不優、多而不專的結構性矛盾,宏觀上對我區小麥品質進行科學區劃,微觀上系統研究“新疆拉面”、“新疆馕”專用品種的分子遺傳基礎,創建其專用品種品質評價體系,為我區優質專用小麥培育、區域化布局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并取得了如下創新成果:
1、首次闡明了新疆小麥品質生態變化規律,明確了各筋力小麥適宜區的生態特點。
2、首次以海拔為主要劃分依據,提出覆蓋地方和兵團的、生態類型復雜多樣的新疆小麥品質生態區劃方案,明確了強筋、中強筋、中弱筋小麥的適宜種植區域。
3、首次提出了“新疆拉面”專用品種的最佳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和醇溶蛋白組合,從分子水平為“新疆拉面”優質專用品種的選育提供親本配置及后代選擇策略。
4、首次提出了“新疆拉面”、“新疆馕”的實驗室制作與評價方法,及其專用品種品質指標,創建了“新疆拉面”、“新疆馕”專用品種的品質評價體系。
“新疆小麥品質區劃”已成為我區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品種布局優化的指導性方案和新疆小麥收購政策的制定依據。2017-2019年,根據“新疆小麥品質區劃”,昌吉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伊犁州直、博州(溫泉縣)等地州開展品種布局與種植,累計1091萬畝、總產量405.99萬噸、總產值91.86億元;其中昌吉州、塔城地區2地州布局種植優質小麥352萬畝,總產量129.4萬噸,優質小麥加價0.15-0.2元/公斤,新增效益2.307405億元,農民增收2.307405億元。
20
20190093

基于綠色生態的池塘養殖關鍵模 式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
胡建勇;高攀;李曉東;蔡林鋼;劉晶;趙慶;朱湘強;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針對干旱區氣候特征以及池塘養殖地域特點,以多維度綠色生態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為目標,開展了關鍵模式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一、主要內容1.構建了以魚菜共生立體種養為核心的池塘水體原位凈化模式。研制了優化工藝浮床,使其使用壽命達到了3年以上;制定了操作技術規程1套;實施后水體氮磷消納利用明顯,總氮、總磷、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氮分別下降17.6%、65.6%、25.0%、10.4%、62.4%,實現了水體高效凈化處理和循環利用。對比研究了共生池塘水體和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優化了水體微生物群落結構,降低了有害細菌豐度。將本模式融合到休閑漁業發展中,實現畝產水蕹菜1041.67kg/畝,養殖效益達到9960.70元/畝,較傳統提高了1.19倍。2.開發了以底排污為核心的池塘水體異位凈化工藝。 優化了傳統排水系統不足,實現了殘餌、糞便等污染物收集、資源化利用。主養草魚其生長速度和產量分別提高了12.5%、12.2%,飼料系數下降了0.09,用水量由2800m3/畝·年減少至1950m3/畝·年,節水30%,每畝節約用電320度以上,畝增效1100元。3.設計了池塘底部及投餌區高效均衡增氧支撐工藝技術,制定省級技術規程1套;突破了低溫增氧和投餌區增氧的關鍵技術,使越冬池塘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和總氮明顯下降。解決了傳統增氧效率低、能耗高、冬季增氧風險高、夏季攝食區低溶氧應激大的難點;4.研制了以浮式養殖平臺為架構的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新模式。集成了離岸或近岸集流水養殖、水質凈化(養殖污物收集、處理)、高效增氧、智能化控制等工藝,滿足了高效節水、集約化養殖、生態化調控的技術需求,實現高密度(65kg/m3)養殖下的溶氧和水環境需求;顯著提高了產品品質,魚肉鮮味評定較傳統提高了0.44;肌肉鮮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總量提高了68.53%,6.45%。5.配套了水產物聯網技術,在示范基地進行了示范,實現了精準、精細化生產。6.創建了上述技術集成下的養殖模式3個。

二、授權專利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9項,發表論文6篇,參編專著1部,制定省級地方標準3項,登記科技成果3項,獲范蠡科技獎一等獎1項。三、技術經濟指標及推廣應用1.構建了養殖水體原位、異位凈化模式2項,制定了技術標準3項,創建了關鍵工藝7項;2.配套了高效增氧、物聯網、放養模式等支撐技術3項;集成了高效節水模式技術1套;3.創建了示范基地7個,輻射推廣5.68萬畝,實現總產值6.23億元,新增產值0.73億元。4.創建了以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和養殖企業為依托的示范推廣模式,以建基地,強效果,助推廣為目標,借助基地示范,輻射14個地州。以基地為重點,開展成果的集成應用,破解了池塘養殖面臨的生態、資源、產品質量短板。培訓各類人員2000人次。支撐了我區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25
20190143

巴旦木采后初加工成套設備及工 藝的研究與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新疆 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公司;新疆果業集團有限公司;

吐魯洪?吐爾迪;牛長河;楊會民;付彥江;郭兆 峰;石鑫;張麗;喬園園;王學農;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新疆巴旦木加工技術及裝備遠滯后于巴旦木的種植生產規模,已成為嚴重影響農民收入、限制巴旦木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針對此問題本項目組聯合多學科、多單位、多部門開展了從工作原理、運動分析、結構參數等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到關鍵技術與工作部件以及系列產品的全面攻關研究。包括巴旦木低損傷脫青皮機理及青皮水分遷移的研究,巴旦木分級機理的研究,巴旦木破殼機理及殼仁分離風場研究,全面構建了巴旦木脫青皮、分級、破殼及殼仁分離機具的應用基礎理論創新體系。成果先后獲得國家和自治區5項項目支持,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自治區項目3項。通過自主創新研制出巴旦木脫青皮機械化裝備、巴旦木分級機械化裝備、巴旦木破殼機械化裝備及巴旦木殼仁分離機械化裝備四大系列產品。先后獲發明專利2項(附件1、附件2),實用新型專利11項(附件3-附件13);其中6項專利技術已與多家企業合作實施,項目產品已推廣、覆蓋新疆95%的巴旦木種植區,并在青島、江西等地創建了“巴旦木加工高效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區”。2017-2019年示范推廣巴旦木脫青皮機150臺(套),巴旦木破殼機20臺(套),巴旦木殼仁分離機20臺(套),新建巴旦木加工生產線5條,累計推廣銷售953.8萬元;通過項目的執行,巴旦木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產地初加工,并逐漸形成了巴旦木初加工產業鏈,改變了長期以來果農低價、零散出售原料的局面,通過機械化處理,提高了硬殼巴旦木的商品性,使硬殼巴旦木銷售價從4~5元/kg,增值到17.5元/kg;該技術、設備應用企業及合作社2017-2019年累計創產值1.66億元。制定地方標準1項(附件16)、企業標準2項(附件17-附件18),發表論文15篇(附件37),其中EI收錄2篇,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并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項目的實施,為實現新疆巴旦木加工全程機械化起到了關鍵作用,促進了新疆巴旦木加工及種植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對維護邊疆的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巴旦木機械化生產加工綜合技術的創新突破、組裝配套和集成示范,創建高起點、規范化、高效益的巴旦木機械化生產加工技術示范基地,為新疆巴旦木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高水平的示范樣板,提升新疆巴旦木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并帶動巴旦木產業向標準化建設、專業化管理、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生產方式轉變。形成了“應用基礎理論、論文、產品、專利、產品標準、技術規程、技術人才等”一系列成果群。

本項目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巴旦木初加工技術水平和實用性,對促進新疆林果業提質增效、巴旦木加工產業升級起到了關鍵作用。
28
20190179

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快速檢測及 監測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烏魯木齊海關

烏魯木齊海關技術中心;寧波海關技術中 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伊寧海關 技術中心;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

張祥林;段維軍;潘緒斌;干義柯;趙文軍;羅明; 相寧;徐晗;郭立新;張小菊;李亞偉;韓劍;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一、主要研究內容
1. 進境農產品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研究;2. 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快速檢測技術研究;3. 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監測技術研究;4. 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應急防控技術研究;
二、獲國家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項

發明專利:1. ZL2015 10380097.8;2. ZL 2015 1 0380096.3;3. ZL 2013 1 0631946.3;4. ZL2015 1 0553597.7;5. ZL 2015 1 0246484.2;6. ZL2014 1 0472352.7;7. ZL 2013 1 0455621.4;8. ZL 2013 1 0455553.1;9. ZL 2012 1 0451385.4;10. ZL 2013 1 0011968.X;11. ZL201110319087.5;12. ZL 2013 1 0631919.6; 13. ZL 2014 1 0068749.X;14. ZL 2015 1 1030528.4;

實用新型專利:15. ZL 2016 2 0672786.6;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6. 有害生物監測軟件(2016SR306552);17. 蘋果枝枯病監測數據庫管理軟件(2019SR1030940);18. 地理生態區域查詢軟件(2016SR306552)。
三、技術經濟指標1.系統性創建了22種有害生物基因芯片檢測方法、14種有害生物實時熒光PCR檢測方法、7種檢疫性有害生物LAMP檢測方法和9種有害生物DNA條形碼檢測方法。2. 國內外首次發現報道了2個真菌新物種Candophora meredithiae、C. interclivum;首次報道了3種雜草中國新記錄:鮑氏莧、布氏莧、間序青葙;首次截獲向日葵間座殼菌、葡萄莖枯病菌、變黑輪枝菌、可可花癭病菌、杜鵑花枯萎病菌等5種病原菌。3. 開發了有害生物監測數據庫及新疆周邊國家有害生物信息系統等4個軟件,創建了中亞國家有害生物跨境傳播信息平臺。4. 評價了我國20個梨樹品種對梨火疫病的抗病性,篩選出抗病性品種。分析了棗實蠅氣味結合蛋白基因的表達譜,發明了一種棗實蠅引誘劑。
四、社會經濟效益在全國11個?。ㄊ校┑?7家單位示范得到推廣和應用,新增銷售總額1.3億元,新增利潤3692.08萬元,新增稅收1599.92萬元。相關技術成果的應用有效阻截了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36
20190219

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開發與 示范

阿克蘇地區
阿克蘇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張衛東;陳長青;熱孜萬古麗·艾則孜;袁新琳; 努爾加瑪麗·哈力克;胡啟東;陳葉平;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本項目針對阿克蘇地區水稻主產區溫宿縣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生產中普遍習慣手插秧、機插面積小,水肥利用率低、以及缺乏水稻超高產技術理論與實踐的實際,確立了以推行“培育壯秧、?。▔眩┟鐧C插、少本稀植、定量控苗、淺濕灌溉、控氮增鉀增施有機肥、綠色綜合防控”為核心的水稻強化栽培技術體系目標。在核心區進行水稻超高產品種篩選、強化栽培技術適應性、增產機理、生理生態、栽培密度和種植模式的研究,并將組裝集成的水稻產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在許多關鍵性技術指標取得了技術進行。

該成果明確了以下技術關鍵:(1)確定合理移栽秧齡,充分發揮?。▔眩┟缭缭缘姆痔Y優勢。采用適于插秧機規格的平盤或缽型毯狀育秧苗,進行濕潤保溫育秧,加強水肥管理,培育壯秧,適應秧齡22-28天,3.5-4片葉,苗高12-13cm,每株苗有白銀8-10條,根毛多而粗壯,葉枕距正常,秧苗整齊一致,夜色綠而不濃,葉面積指數4.0-5.0,植株富有彈性,無病蟲害。(2)采用缽型毯狀盤(36*16孔或36*18孔)培育壯秧,采用機械插秧,提高幼苗移栽的可操作性和勞動工效。每盤播種量由原180克降至140-160克,每穴苗3-4株。(3)確保秧穴數,少本稀植,寬行栽培,為稻苗提供更大的生長空間,促進個體生長。使用洋馬插秧機,設置行株距30*15cm,每畝理論移栽穴數1.48萬穴,機插穴栽3-4苗,基本苗5-7萬/畝,實現合理群體密度,擴大單株生長空間。(4)濕潤淺水層灌溉,保持稻田土壤濕潤通氣,促進形成強大根系。淺水插秧、返青,淺濕分蘗,夠苗擱田,過旺拷田,中水護胎,干濕抽穗,寸水開花,淺濕灌漿,濕潤壯粒,黃熟落干,干田收獲。做到淺濕干結合,后水不見前水。水稻生育前期,土壤鹽堿含量較高的田塊適當增加水層深度。 項目實施期間2014-2015年累計示范3.81萬畝,平均畝產808.2公斤,畝增產88.7公斤,平均每畝新增純收益295.1元,總增純收益1124.2萬元;近三年來,2016-2018年累計示范推廣18.5萬畝,平均畝產820.2公斤/畝,畝增產90.9公斤,畝增純收益235.8元,總新增純收益4363.4萬元,畝節本156.4元,總節本2893.4萬元,總增收節支7256.8萬元。

該成果主要創新點:(1)篩選出適宜水稻強化栽培小(壯苗)稀植關鍵技術與機插小(壯)苗寬行合理密植技術相吻合;(4)首次全面研究并集成新疆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5)首次在新疆開展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開發與示范推廣。 本成果技術成熟可靠,可以在新疆同類型區域水稻生態氣候區域推廣應用。

54
20200023

新疆甜瓜露地輕簡化栽培關鍵技 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新疆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海南三亞農作物育種試驗中心;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翟文強;胡國智;李俊華;玉山江?麥麥提;吳海 波;王豪杰;熊韜;陳曉;毛建才;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新疆甜瓜露地開溝種植和平畦一膜雙行種植方式的突出問題是費工,機械化作業率低(20%-30%),生產成本高,水、肥、藥施用不規范,整枝和水肥管理難以實現標準化,不具備可持續性。創新種植模式,提升種植管理機藝融合水平,以輕簡化技術促進種植收益提高,對新疆甜瓜產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項目組創立了新疆甜瓜露地輕簡化一膜單行栽培模式,其具體做法是平鋪滴灌帶覆寬膜,在二滴灌帶間單行播種甜瓜,株距60-80cm,行距1.8-2.2m、植株5-6片真葉打頂后放任生長。這一模式高度支持田間管理作業機械化,具有實現全機械化田間管理作業的潛力,能夠實現對一系列整枝作業的大幅度減省,是實現甜瓜生產輕簡化和節本增效的基礎。 以輕簡化栽培模式為中心,進行了配套專用機械設備研發、水肥調控關鍵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適宜品種篩選和選育等關鍵技術研究,創建了新疆甜瓜露地輕簡化栽培集成技術體系。根據新疆甜瓜露地輕簡化栽培技術特點,研制出西甜瓜鋪管覆膜播種機、西甜瓜秧苗打頂機、瓜菜坐水移栽復式作業機、拱棚覆膜機、旱塘西甜瓜開溝覆膜打孔復式作業機等專用機械設備,使田間種植管理的機械作業率提高到80%以上,作業效率提高3-8倍,基本實現了種植管理高效節本機械化 。開展了露地膜下滴灌栽培甜瓜生長發育、養分吸收分配和水分利用規律系統研究,形成露地甜瓜輕簡化栽培養分管理技術、滴灌技術和專用肥施用技術。確定在灌水下限分別為苗期60%、開花坐果期75%、果實膨大期80%、成熟期65%時,甜瓜產量、水分生產效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商品率均高。對于氮、磷、鉀肥施用條件下植株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群體養分吸收數量、比例及動態變化研究,確定合理的施肥參數N:P2O5:K2O=1.6:1:1,上述研究為輕簡化栽培獲得優質高產奠定了基礎。對西瓜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和小西葫蘆黃花葉病毒的外殼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對今后以分子生物技術培育抗性新品種和生物農藥研發提供數據支持,為開展對植物病毒的致病機理及探究環境與病毒傳播機制的研究提供初期研究方向,對甜瓜輕簡化復播生產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指導性意義。選育出四個支持一次性簡單整枝、結果性強但不易節根瓜、抗病優質高產、適合輕簡化栽培的新品種。 2013-2019年在吐魯番市、喀什地區等甜瓜主產區開展甜瓜露地輕簡化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累計73萬余畝,創建2個核心示范區和6個生產示范區,培訓瓜農和農技人員3萬余人次,10萬以上農民受益,畝節本300元以上,新增產值22893萬元,新增利稅207601萬元、增收節支總額228370萬元。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27篇;獲得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正在申請發明專利4項;頒布自治區標準2項、地區標準3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4個。
62
20200058

優質綠色高效小麥品種、制種、 栽培技術集成及應用

昌吉回族自治州

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昌吉回族自治 州農業農村局;奇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新 疆九天禾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舍亞濤;馬兆亭;郭懷安;曾潮武;藺懷龍;梁曉 東;雷鈞杰;李建疆;王純武;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小麥是新疆的主要糧食作物,每年播種面積在1500萬畝左右,占新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50%左右,小麥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新疆糧食安全和長治久安至關重要。本項目以保障新疆糧食安全、推廣糧食產業供給側改革為目標,針對新疆小麥產業供給側改革中面臨的小麥生產與市場的需求不匹配、產業鏈銜接不緊密、小麥品種類型單一、缺乏優質高效綠色小麥品種、缺乏與品種配套的小麥優質高效綠色栽培技術、原原種制種產量低、種子質量意識淡薄等問題開展研究,在自治區成果轉化、自治區重大專項等項目支持下,項目組從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商業化育種體系探索、優質高產綠色品種選育、品種配套制種技術、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歷經8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一些我區小麥生產上面臨的重要關鍵技術,取得了以下成果:
1、首次創建以種子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龍頭種子企業+科研單位+良種基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儲企業+加工企業”有機結合形成小麥全產業鏈驅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創新了以種子企業為主體帶動小麥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新合作模式,創建了以小麥全產業鏈驅動并適于自身發展的小麥商業化育種體系,使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成為小麥種子銷售新疆第一、全國第二的種子企業,為新疆種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展范式,為新疆小麥種業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
2、應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研究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8個優質綠色高效小麥品種及配套制種技術。
3、集成了小麥優質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創造了優質綠色強筋小麥畝產736.27公斤、高產高效小麥832.83公斤的新疆小麥高產紀錄,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4、首次選育出新疆第一個耐鹽春小麥品種新春29號,是國內首個通過統一組織耐鹽組春小麥區域試驗審定的品種,在土壤含鹽量0.61%,土壤PH值8.9時,畝產達到450公斤,新春29號的推廣應用為新疆小麥中低產田產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
5、首次提出“密植提質增效”的小麥穗行圃繁育新技術,解決了小麥穗行圃制種產量低問題;首次量化了不同等級小麥種子產量差異,為提升種子質量意識使用高質量種子提供了支持數據。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申請發明專利1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審定新品種3個,發布標準4項,獲得科技進步獎1項,發表論文15篇,出版專著2部。
項目實施三年累計應用推廣品種630萬畝、新技術466萬畝,累計開展培訓會126次,培訓農民10700人次,發放品種及技術資料7.5萬份,累計新增產值11.13億元,累計新增純收入7.19億元,累計節本增效1.31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實施促進了優質綠色高效小麥品種及配套制種、栽培技術的大面積集成示范推廣,提高了我區農民種植收入,保障我區糧食安全,為新疆小麥產業供給側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充分落實了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方針。
69
20200069

新疆主要特色瓜果貯運保鮮保質 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 新疆果業集團有限公司;新疆農業大學;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 津);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張婷;潘 儼;于晉澤;車鳳斌;李學文;鄭素慧; 張世雄;董成虎;劉向東;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新疆是享譽中外的“瓜果之鄉”,瓜果業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促進南疆精準脫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貯運保鮮保質技術是減少瓜果產后損失,延長其保鮮保質期,實現其產品增值的有效途徑,但產業普遍存在“品質調控難、鮮果出疆難、干堅果保質難、產品銷售難”等瓶頸問題,嚴重制約了瓜果業高質量發展。針對上述問題,本項目圍繞瓜果產、貯、運、銷全產業鏈,以鮮果遠距離貯運保鮮和干堅果高效保質為核心技術,從基礎理論、調控裝置及關鍵技術集成、技術標準和服務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項目組在國家科技部、基金委等10余個項目支持下,歷經13年,完成了系列技術的研發、集成與應用,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探明了瓜果采收窗口期糖代謝與多樣性呼吸途徑之間的熱點響應關系;揭示了香梨表皮“油漬化”發生規律及1-MCP調控機制;提出了哈密瓜果皮組織和果肉組織低溫冷害與衰老協同響應差異性機制假說,證實了冷誘導轉錄因子CmCBF1和CmCBF3可作為其低溫貯運冷害發生預測性指標;全面解析了肉桂精油調控干堅果優勢致病菌的生物學機制。
2.創制了覆蓋瓜果產地預冷、產地預處理、遠距離低溫運輸/低溫貯藏、消毒等全程保鮮環境智能化精準調控裝置及配套技術,填補了國內外遠距離貯運保鮮環境全程智能化精準控制空白,攻克了新鮮瓜果出疆難的技術瓶頸,實現3000km以上瓜果貯運保鮮精準調控技術的應用與推廣,使哈密瓜、鮮杏、葡萄產后損失與對照相比降低了14~21%,低溫、常溫貨架期分別延長了5~10d和2~5d,商品率提高了8~21%。
3.研發了紅棗、葡萄干、杏干、核桃等新疆主要特色干堅果原料水分控制、防蟲殺菌保質及儲存微環境調控等核心關鍵技術,保質期與對照相比延長了90~120d,實現高效保質,商品率達到95%以上。
4.創建了涵蓋哈密瓜、鮮杏、葡萄、核桃、紅棗等新疆主要特色瓜果的貯運保鮮保質技術標準體系;研發出符合新疆實際的瓜果遠程技術服務、專家咨詢系統及遠程電子服務銷售平臺,構成了集技術指導、技術咨詢、銷售服務三位一體的多功能服務保障系統。
項目組授權專利10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登記計算機軟著6項,完成農機鑒定2項,發表論文75篇(SCI/EI 10篇),發布地方標準11項,企業標準1項,注冊商標3個,培養碩博士16名。近三年累計貯運/儲存瓜果量達到59.30萬噸,新增產值23.07億元,新增利潤1.45億元,節本增效4067萬元;累計輻射帶動效益為49.24億元,帶動和田、喀什、阿克蘇等南疆三地州農民合作社300多家,帶動農民經紀人5000多名,帶動1.2萬人次就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有效推動了瓜果產貯運銷全產業鏈健康協調發展。第三方總體評價為“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瓜果業高質量發展和南疆三地州精準脫貧提供技術支撐。
70
20200073

特色油料作物品種研究及示范推 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 禾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董世磊;陳曉露;廖必勇;藺彩霞;杜亞敏;哈尼 帕·哈再斯;守合熱提·牙地卡爾;祖勒胡瑪爾·烏斯滿江;王新;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大豆、胡麻是新疆特色油料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豆作為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是人類植物蛋白質、植物油的重要來源,又是畜牧業的重要飼料,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種戰略性物資。大豆、胡麻種植面積占全疆的50%以上。2019年播種面積23萬畝,占糧食總播面積的4.4%。大豆平均畝產150-160公斤,比全國平均畝產126公斤高24-34公斤,增產19-26%是全國大豆高產區之一;胡麻平均單產70-80公斤,比全國胡麻平均產量62公斤高8-18公斤,增產12.9-29%,總產量嚴重不足,由于原料短缺,我國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大豆、胡麻原料用于加工。針對新疆大豆、胡麻產量較低,新品種混雜退化等問題,伊犁州農科所開展了大豆、胡麻新品種的篩選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并進行示范推廣,旨在解決生產上的關鍵技術問題,促進新疆特色油料作物產業化健康發展。
2009年農業部啟動胡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2011-2015年,針對胡麻新品種應用推廣速度慢,栽培技術落后等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伊犁胡麻綜合試驗站依托單位伊犁州農科所致力于示范推廣伊亞4號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2014年針對新疆大豆單產低、高產高油品種不能形成規模化生產等問題,自治區立項實施自治區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高油高產新大豆20號良種繁育及示范推廣。2016-2020年,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持續實施。胡麻伊犁綜合試驗站的依托單位伊犁州農科所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高校、農業推廣部門和種子企業共同協作,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示范推廣。

項目的實施,篩選出2個品種進行示范推廣(伊亞4號和新大豆20號);研究創建了不同類型大豆、胡麻品種資源3個群體;研究了大豆播種密度和株行距配置關系,明確了新大豆20號適宜的播量和株行距配置;研究了肥料對大豆產量的影響,明確了氮肥和磷肥與大豆產量的影響;研究了大豆苗后除草的化學藥劑和用量,明確了除草劑的使用劑量;研究了胡麻雜草防控藥劑和用量,明確了使用藥劑和使用劑量,總結形成旱地胡麻生產的綠色高效防控技術并得到了應用。研究制定了良種繁育技術規程1項。

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以下成果,示范推廣品種2個;制定技術規程1個;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篇;在2011~2019年期間在伊犁累計示范推廣品種技術40萬畝(大豆20萬畝、胡麻15.62萬畝),累計生產良種1225噸,累計增收產值達2678.95萬元(大豆1599.85萬元、胡麻1079.1萬元)。
73
20200082

新疆跨境重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控 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烏魯木齊海關
烏魯木齊海關技術中心;伊寧海關技術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析測試研究院;成都海關技術中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劉俊;楊忠;王翀;粟有志;方智三;于剛;孫利; 陳軍;肖亞兵;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新疆與周邊國家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并逐年增加, 作為特色農產品(番茄、葡萄、枸杞、紅棗深加工等產品)主要產地,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出口生產基地,但質量問題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植物病蟲害嚴重、非法或禁用的非食用著色劑染料及農藥等殘留超標、新型食品接觸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糯米紙、膠囊)毒害遷移物質污染等,直接阻礙了新疆農產品出口。為保證新疆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利益和環境安全,促進新疆農業健康發展,開展新疆跨境重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主要研究內容:1 新疆跨境重要農產品種植環境、農產品、食品接觸包裝材料中化學風險物質檢測、鑒別技術1.1針對新疆特色農產品種植環境、農產品及深加工產品中非法添加高度關注禁用339種濫用染料、農藥、食品添加劑、毒性物質、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污染現狀而無定性、定量、前處理困難和鑒別等三個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采用組合試劑法、固相萃取法,QuEChERS法,固-液頂空技術,膜萃取技術,同位素內標加入技術,微波消解,并利用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紅外光譜法、原子吸收等多儀器組合,開展并創建了高精度識別、準確定量與一次篩查檢測、紅外指紋圖譜快速鑒別技術體系,滿足口岸快速檢驗、快速通關要求;1.2創建農產品中新型食品接觸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紙質、糯米紙、膠囊)等221種禁用致敏、致癌染料、農藥以及禁用、限用有機類毒性遷移物、揮發性物質、重金屬等“多類別一同分析”等快速篩查和確證技術體系;1.3研制光催化劑p型石墨相氮化碳(p型g-C3N4),該催化劑的使用大幅降低了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空氣中的NOx;2. 新疆跨境重要農產品中有害生物關鍵檢測和鑒別2.1參考資源庫創建:通過調查、收集與鑒定,創建新疆重要農產品中37種風險物質鑒別庫、資源庫,構建18種風險物質診斷基因識別庫,解決了檢疫及疫情監測中缺少對照的現實問題;2.2快速檢測技術:創建13種風險物質PCR、芯片快速檢測試劑盒在口岸及農業部門推廣應用。創建14種風險物質檢測技術,較以往檢測技術,靈敏度至少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三、推廣應用情況發布20項標準(其中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7項,行業9項、地方標準2項)、出版2部國家級專著、授權20項專利(其中授權發明專利5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5項),國內外期刊70篇(其中SCI論文10篇),自2013年至2019年期間,成果已在海關系統、質檢系統、農業系統、第三方檢測機構廣泛應用,尤其是亞歐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保障發揮重要作用,通過以上應用,產生經濟效益4.8億元以上,同時指導了全國對跨境重要農產品質量控制和檢驗監管、保護國家安全、保護環境、優進優出具有重要意義。四、項目經科技部認定的第三方評價機構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85
20200105
果蔬節能提質聯合干燥關鍵技術與裝備研制及集成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新疆西圣果業有限責任公司;昆明康立信電子機械有限公 司;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福瑞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張謙;畢金峰;孟伊娜;魏娟;鄒淑萍;馬燕;張明 炎;過利敏;許銘強;田聰華;易建勇;龐子干;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特色林果業和紅色產業是我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產業。干燥是減少果蔬采后損失、改善品質、便于流通和產品增值的重要手段。項目針對我區果蔬干燥行業普遍存在“產能波動大、品質不穩定、運行成本高、制品附加值低”的瓶頸問題,以“節能提質”為目標,以空氣源高溫組合熱泵干燥、閃蒸脈動壓差聯合干燥為核心技術,歷時10年的聯合技術攻關和集成應用,在典型果品干燥理論和多效聯合干制技術、節能環保干燥裝置和新型果蔬脆片(粉)等產品研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取得了創新性成果:1、闡釋了典型果品(紅棗、杏子)干燥特性和品質劣變機理、創新了熱泵干燥系統設計和控制理論;2、研發了新型半開式高溫組合熱泵干燥系統、研制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果蔬熱泵烘干與制冷一體化全熱交換裝置;3、集成了果蔬節能提質多效聯合干燥技術與新產品創制;4、構建了適宜于荒漠干旱區的果蔬熱泵干制技術體系與經濟效益分析評價。攻克了燃煤熱風烘干污染環境、普通熱泵干制產品易霉變、電加熱烘干能耗高、傳統干制產品營養風味易遺失等技術壁壘。有效提升了我區果蔬干制業的科技水平和行業進步。

項目獲得專利18件(其中發明專利10件,實用新型專利8件);登記計算機軟著2件;出版譯著1部;制定發布標準8項(其中農業標準2項);發表論文24篇(其中SCI和EI 11篇);獲得自治區產品檢測鑒定報告5份(其中農機推廣鑒定證書2份)等。成果已在新疆及甘肅、山東等5個省區的12家單位應用,果蔬熱風烘干技術已在全區13個地州推廣。項目累計取得經濟效益13.89億元,近三年新增產值5.63億元,新增利稅4641.84萬元,節支3.48億元;輻射帶動農戶4.38萬戶,提高當地農村貧困戶年人均增收2286元。助推了我區特別是新疆南疆四地州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和社會穩定。
以陳學庚院士為組長的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技術成熟,難度與工作量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應用價值重大,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玻璃態提溫和閃蒸脈動壓差聯合干燥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97
20200126
歐鲇苗種規?;庇夹g研究與示范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

張人銘;阿達可白克·可爾江;時春明;焦飛;賀 疆滔;海薩·艾也力汗;陳牧霞;封永輝;李林;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2016年至201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承擔及實施完成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歐鲇苗種規?;庇夹g研究與示范”各項計劃任務和指標,項目獲得的主要科技成果簡介如下。
1.研究掌握了野生歐鲇采捕、運輸、馴養、越冬、親魚培育技術,獲得了歐鲇原種親魚共71尾,培育儲存了歐鲇子一代后備親魚共2300尾,為歐鲇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奠定物質基礎及提供先要技術支撐。
2.獲得了歐鲇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技術,使歐鲇魚卵受精率達到了77.2%,仔魚孵化率達到了77.8%,苗種培育成活率平均為69.5%,其中水花魚苗培育成活率76.4%,夏花魚苗培育成活率68.8%,魚種培育成活率63.4%;生產夏花魚苗共66.8萬尾。
3.獲得了池塘歐鲇魚種套養和單養技術模式,在南北疆池塘主養大宗淡水魚類(羅非魚、鯉魚、草魚等常規魚類)、套養歐鲇魚種示范推廣水面達到了3300畝,單養池塘水面達到了28畝,套養和單養魚種當年體重平均規格分別達到了90.7g/尾和43.3g/尾,套養和單養魚種產量分別為15.00t和2.02t,總計17.02t。
4.初步掌握池塘歐鲇成魚單養和套養技術,養殖水面分別達到30畝和710畝,單養和套養成魚體重規格分別為800.0g/尾和1043.0g/尾,單產342.3kg/畝和42.4kg/畝,產量10.37t和30.14t,總計40.51t。
5.在《新疆農業科學(核心科技期刊)》發表科技論文有2篇,題目分別為"伊犁河歐鲇的采捕及短距運輸和就地暫養技術研究"、"歐鲇幼魚對鹽堿的耐受性"。在《科學養魚(普通科技期刊)》發表科技論文有3篇,題目分別為"新疆地區羅非魚池塘套養歐鲇增值試驗"、"主養草魚套養歐鲇、額河銀鯽養殖模式的試驗"和"新疆歐鲇、扁吻魚孵化魚卵水霉病防治實驗"。
6.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共3項,名稱分別為"歐鲇人工魚巢"、"歐鲇仔魚活體與死魚、死卵、卵膜分離裝置"和"歐鲇受精卵孵化及水花魚苗培育的組合網箱"。
7.撰寫完成和上報(2018年6月底)2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技術標準,標準名稱分別為"歐鲇原種"、"歐鲇繁殖技術",但相關上級管理部門還未對其進行審核批準、公布。
8.項目培訓水產養殖技術員(技工)共65人次,讓學員學習和掌握歐鲇養殖技術相關知識。
9.已形成1本歐鲇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科技報告,經審核,本報告已收錄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報告服務系統。
98
20200127
一種生態環保網箱養殖模式的應用與推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
李春雨;張秀;韓瑞幫;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一種生態環保網箱養殖模式的應用與推廣項目主要技術內容包括鋼制浮橋和浮管式浮橋:對水庫上游的漂浮物起到了很好的攔截作用。遠距離智能化投餌設備:將傳統的人工投喂替換成機械遠程投喂,減少養殖人力的同時可做到精準投喂,提高餌料效率。大型網箱糞便收集裝置:具有污物集中和清理的作用,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留物做到了實時收集,解決了魚苗繁育環節排泄物清洗問題,使水體交換流暢,提高魚苗的存活率,并降低環境影響。水質在線監測系統:通過在線監控系統、實時水質檢測系統、飼料、魚肉的檢測檢疫等一些列數字漁業技術及設備設施保證養殖的綠色無公害。
該項目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標準—DB65/T4141-2018《綠色生態虹鱒魚環保網箱養殖技術規范》,并于2018年12月實施;2018年12月于中國水產雜志上發表了《新疆冷水魚環保網箱養殖現狀及其技術》;2020年6月于中國水產雜志上發表了《生態環保型網箱養殖模式應用背景及推廣要點》。
該項目的生態環保網箱養殖模式要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養殖容量評估依據區別于傳統網箱,養殖容量并非固定不變,隨著養殖管理的日趨規范化和養殖技術的發展,養殖容量也隨之增加;2.明確管理責任主體:協調相關單位之間地區之間各方面關系,構建各級漁業主管部門統籌協調把方向、出政策,各機構積極配合,各類企業主動參與,上下聯動、多方協作、分工明確;3.明確環保及安全責任主體;4.綜合利用多種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99
20200137

適度規?;S雞健康養殖技術 的集成與示范推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泰昆集團股 份有限公司;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鄧雙義;柳旭偉;曾軍;張莉;孫雪梅;雷銀鳳;高 雁;葛文霞;楊力偉;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適度規?;S雞健康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旨在充分利用新疆當地優勢的原料資源,環境資源和社會資源,引領和帶動新疆“三黃雞”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充分利用新疆當地優勢的原料資源,提高農戶養殖增加值,帶動農戶增收,促進新疆雞肉產業的轉型升級。擺脫依賴于內地凍品雞肉產品的消費現狀,生產符合新疆消費習慣的雞肉產品,確保能給新疆消費者提供綠色、無藥殘、健康的雞肉產品,為新疆人民群眾早日致富奔小康,同時為新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奠定物質基礎。

一、項目實施社會效益顯著,提升了新疆養雞的技術水平,帶動了新疆養雞業的發展,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助推了新疆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為新疆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實現貢獻了力量。 一是,通過項目實施創建了19項適合于新疆特定氣候條件的優質三黃雞生產技術規程,全覆蓋肉種雞和肉雞2個生產全過程;創建了新疆特定氣候條件的覆蓋優質三黃雞“養繁治”核心生產環節關鍵生產點的技術操作集成。通過生產技術規程和生產環節關鍵技術的集成的創建和推廣,提升了新疆養雞技術水平。 二是,通過項目實施完成沿天山北坡畜牧生產核心區20萬平方公里,6家示范放養基地的創建,65家規模養殖戶適度規?;瘍炠|三黃雞養殖技術的示范推廣,為養殖戶、養雞企業職工以及南疆科技扶貧培訓700余人次,帶動了新疆養雞業的發展。 三是,通過項目實施示范戶新增就業人數超172人,推廣戶新增就業人數180人,共計新解決就業352人,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四是,通過項目實施,依托項目研究成果結合脫貧攻堅在南疆克州、喀什地區開展產業扶貧。目前已經建成以阿克陶、疏附為中心的黃羽雞產業扶貧養殖基地,助推了新疆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

二、項目實施經濟效益顯著,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352萬元,為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一是,通過項目實施新疆泰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6家示范放養基地、和65家規模養殖示范戶,三年共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482萬元。 二是,通過項目實施,結合脫貧攻堅在南疆克州、喀什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已經建成以阿克陶、疏附為中心的黃羽雞產業扶貧養殖基地,預計2020年底能產出三黃雞500萬羽,直接經濟效益1000萬余元。

116
20200163

新疆食源性蕪菁多糖創制關鍵技 術及生物功能研究

新疆醫科大學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析測 試研究院;

海力茜·陶爾大洪;馬曉麗;楊飛;康金森;白 杰;周凱;李玲;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地理中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核心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獨特的地貌條件使得新疆擁有豐富的藥食同源資源,如新疆蕪菁、新疆庫爾勒香梨、新疆桑葚等。這些天然綠色食源性植物具有豐富的多糖、維生素、揮發油、黃酮、生物堿、礦物質等,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其均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功效,但這些資源在新疆的種植面積廣泛,產量大產值卻低。針對新疆食源性蕪菁資源存在的綜合提取、活性評價及產品開發等技術問題,課題組在二十余年的科研積累上針對蕪菁多糖創制關鍵技術及生物功能展開研究,努力實現新疆蕪菁資源的高值化綜合利用,這對促進新疆地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及產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項目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以新疆蕪菁為原料,研究了高活性蕪菁食源多糖的提取、分離純化技術,采用物理化學方法進行蕪菁粗多糖的提取分離,通過多種柱色譜技術對粗多糖進行純化,獲得了多個組分均一的精制多糖;聯合UV、HPGPC、FT-IR、GC-MS和NMR等光譜、色譜技術創建了結合結構分析技術的蕪菁多糖的定性定量質量控制體系,對均一組分多糖進行了詳盡的結構表征,得到了準確的結構式;采用體外細胞及體內動物實驗綜合評價蕪菁均一多糖的活性生物功能,體外細胞實驗中篩選比較了不同性質的精制多糖對腫瘤細胞(人肺癌A549、肝癌HepG2、胃癌AGS細胞)的抑瘤譜,篩選出抑瘤效果最好的酸性多糖進一步開展體內抗Lewis肺癌活性及免疫調節作用的藥效學及分子機制研究,結合酶聯免疫吸附法、流式細胞技術、RT-qPCR、Western blot、HE染色、免疫組化等技術手段充分證明了酸性多糖較好的抗腫瘤活性;揭示酸性多糖對肺癌鼠的免疫調節與免疫細胞活性升高有關,其機制可能通過調節TLR4信號通路激活體內的免疫應答發揮抗腫瘤作用;最終通過條件優化制備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食源性蕪菁多糖產品,力爭將此技術應用用于功能食品、化妝品等系列產品的開發及上市推廣。

研發期間,本項目授權發明2項;發表相關論文13篇,其中SCI論文 3 篇。培養青年教師3名,碩士研究生5名。科技查新、咨詢報告一致認為:本項目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項目的關鍵技術的創新點主要包括:1.研發了制備高純度、高活性的食源蕪菁多糖的綜合提取工藝(獲得發明專利一項)。2.通過柱分離及結構分析等技術創建了高靈敏度、高選擇性的多糖定性、定量質量控制技術體系,得到了一系列均一組分精制多糖(獲得發明專利1項,發表SCI論文3篇)。3.采用現代儀器分析技術創建多糖的標準化定量方法,結合構效關系闡明了各純化的均一多糖基本結構單元、糖基連接方式、分支的位置等,標準化了蕪菁多糖的結構檢測方法,完整表征了均一多糖的化學結構。4.生物活性分析中充分從體外、體內實驗綜合闡述了蕪菁酸性多糖通過激活機體免疫應答從而達到抗腫瘤的可能分子機制
146
20200212
伊犁河谷優質、高產水稻品種(系)篩選與示范推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新疆禾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廣豐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任磊;陳 疆;周大偉;朱 鎮;薩吉代木·玉蘇 甫;潘存桃;陳生;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位于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是新疆著名的大米之鄉,是新疆大米三大產區之一,水稻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30萬畝左右,伊犁河谷稻作歷史悠久,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雪水澆灌污染少,病蟲害輕等特點,素有“塞外江南、漁米之鄉”的美譽。發展伊犁河谷水稻產業對于保障糧食安全、豐富主糧結構、改良鹽堿、促進農民增收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伊犁河谷水稻生產存在的優質高產品種少且使用年度較長(農林315),品種退化嚴重、良繁體系不健全、高效生產管理技術體系不健全、產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不高等突出矛盾。針對上述問題,在自治區科技援疆、伊犁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等計劃支持下,本項目組從新品種選育、優異種質創新、配套栽培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及產業化創建與完善等方面歷經6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以下成果:

1、創新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多抗常規粳稻新稻43號、46號、53號等3個新品種,品質指標達國標三級。在產量、整精米率、堊白率以及抗稻瘟病等方面超出伊犁河谷主栽優質品種農林315及伊粳12號,解決了伊犁河谷主栽高產、優質品種少的問題,取代了伊犁河谷稻區占主導地位近20年之久的品種伊粳12號,逐步替換了優質主栽品種日本品種農林315。2014年起新稻43號逐漸成為伊犁河谷東部、中部稻區主栽品種;2016年起新稻46號逐漸成為伊犁河谷中部、西部稻區主栽品種。新品種品種覆蓋率占伊犁河谷稻區60%左右。
2、創建了水稻綜合高效栽培技術集成及示范推廣新模式,并大面積示范推廣成功。通過水稻種子繁殖生產、綜合防治、節水減肥、綠色有機生產等技術的集成,創建了“龍頭企業+科研實體+種植基地+農戶”和“訂單種植”的示范推廣產業化模式。
3、創新出優異香型種質材料3個以及篩選出優質、高產、多抗的粳稻種質材料7份,解決了伊犁河谷優質稻種質資源匱乏的難題。
4、制定了技術規程3個,其中頒布標準2個(伊犁州地方標準)。分別是“新稻43號水稻栽培技術規程”與“綠色食品原料水稻畝產700-750公斤栽培技術規程”。
5、累計推廣面積55萬畝;發表論文4篇。
183
20200287

蔬菜新優品種引進及蔬菜病蟲害 綠色防控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

哈密地區
哈密市伊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杜蘭英;蘇金昌;董力輝;古麗夏提;蔡春雷;張小龍;馬國禮;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1、蔬菜新優抗性品種及新農藥的引進,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項目引進蔬菜新品種41個,試驗成功適宜推廣的抗病毒病、******病、霜霉病、疫病等蔬菜品種11個,試驗成功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800畝,新品種抗病性強,質優,減少了打藥次數1-2次。針對根結線蟲、煙粉虱、蔥種蠅、灰霉病等病蟲害發生危害,示范、推廣生物農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10個,達到防治效果。
2、引進新病蟲害綠色防控設備,填補了哈密的空白。引進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15盞,殺菌燈100盞,覆蓋面積1000多畝,填補了哈密空白。
3、摸清了美洲斑潛蠅在哈密的發生危害規律。篩選出防治大蔥、洋蔥種蛆的最佳藥劑,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掌握了根結線蟲的防治方法。
4、開展了利用新疆本地優勢種赤眼蜂——暗黑赤眼蜂和廣赤眼蜂防治農業害蟲的技術。
5、在開展技術研究與示范的基礎上,制定了哈密設施及露地蔬菜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14項,引領全市農業進入綠色食品生產階段。
6、推廣了綠色防控技術,查清了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主要病蟲害為害種類,明確重點防控目標,為病害防治奠定了基礎。提出了健身栽培與早期防治技術,為病害防治拓寬技術領域。提出了設施和露地蔬菜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為無公害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安全合理性殺蟲殺菌劑篩選與應用,使病害防治更為有效。組裝無害化防治技術進行大面積示范,在生產上發揮巨大作用。項目區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7、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 防蟲網、殺蟲煙霧劑、殺菌殺蟲劑噴霧、土壤消毒、黃板等措施相結合防治。越冬茬在11月中旬懸掛黃板,早春茬在1月底懸掛黃板,3月份覆蓋防蟲網,露地蔬菜在6月上旬懸掛黃板,6月底—7月初,作物收獲后,棚內密閉的情況下,用殺菌殺蟲劑進行噴霧、殺蟲煙霧劑熏蒸、土壤處理,密閉10-15天,殺滅病蟲,降低病蟲基數,減少了農藥使用,使環境得到了改善。懸掛黃板6000張、覆蓋銀灰色防蟲網3座,釋放煙霧劑1800個控制了煙粉虱爆發危害。
8、技術培訓三年通過集中、現場培訓,累計培訓15期,培訓人數880人次,通過培訓及示范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使農民掌握了技術。
9、示范區生產情況2015年—2017年伊州區示范區露地蔬菜種植面積為7166.2畝,設施蔬菜3417畝,城北街道大躍進村大棚示范區1017畝。示范區通過采取了物理防治方法和不同生物藥劑防治害蟲有效地控制了害蟲數量,而且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1次—2次,降低了全生育期的化學農藥使用量,指導了蔬菜綠色防控核心示范面積500畝,輻射推廣了8000畝,病蟲害得到了有效控制。2018年在巴里坤縣推廣了病蟲害綠色防控5695畝,示范區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7次—8次,獲利潤777.19萬元。
184
20200289

生鮮乳中黃曲霉毒素M1與抗生素 殘留的實時遠程監控技術開發和 應用

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 疆醫科大學;上海鑫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玉文;崔燕;李久彤;李新霞;王磊;劉峰;田曉 峰;周雪雷;吳曉霞;張唯;馬雪紅;古扎力努爾·艾爾肯;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聯系達州恒福環境監測服務有限公司
電 話:0818-2378903  
地址:達州市達川商貿物流園區楊柳路116號萊克汽車博覽園配件城1號樓3樓1-24號

新疆對2020年度自治區科技獎勵候選成果進行公示

9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發布通知,對2020年度自治區科技獎勵候選成果進行公示。其中,涉及食品領域27項,包括: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4項。
序號
科技成果登記號
成果名稱
提名單位/提名專家
完成單位
完成人
評價表類型
1
20150091

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和有機果 蔬關鍵技術標準的研究及應用

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標準化研究院;成都海 關技術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析測試研究院;

李瑜;李東輝;熱娜·艾爾肯;胡江濤;申文英; 姑麗巴赫爾?艾合買提;哈麗旦?艾比布拉;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社會公益性項目

1、主要技術內容 為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有標生產、有標銷售、有標監督奠定基礎,充分發揮標準化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保障作用。項目開展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 系和有機果蔬關鍵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理順產業體系,推動標準實施,實現標準化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推廣應用一體化的推廣新模式,引領新疆農產品高質量發展,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鄉 村振興、南疆脫貧攻堅提供技術支撐和理論支持。

綠色健康食品

2、技術指標

1) 建設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

2) 開發新疆農業技術標準信息服務平臺。

3) 研制地方標準《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 總則》。

4) 研制有機果蔬種植關鍵技術地方標準。

5) 創建自治區優質果蔬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3、創新點

 1) 系統的創建了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解決了創建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標準綜合體的難題,發布1項地方標準已廣泛宣貫應用,同時使得農產品生產、加工、檢測有標可 依,發揮標準化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保障作用。

2) 開發了新疆農業技術標準信息服務平臺,解決了農業標準信息的推行相對滯后,農業技術標準沒有全覆蓋的難題,提升農產品采用 國際標準和國內外先進標準水平,頁面瀏覽量在34500多人次,會員100多家。

3) 研制了有機果蔬關鍵技術標準和建設了優質果蔬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解決了我區特色農產品尤其是林果產品 綠色有機種植技術匱乏的難題,并發布20項地方標準和專著,為我區高產、優質、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4、授權知識產權情況


1) 農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究與應用系統V1.0,(登記號:2012SR086245);

2) DB65/T 3325-2011《新疆農業技術標準體系 總則》;

3) DB65/T 3753-2015《日 光溫室有機果蔬標準體系 總則》等20項地方標準;

4) 《有機果蔬技術標準體系》,中國質檢出版社,書號:ISBN 978-7-5066-8860-4。


5、應用推廣及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 項目研究從2008年至今,獲得軟著1項,發表論文7篇,出版國家級專著1部,經國內外查新,該項目綜合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項目獲得應用 證明18份。項目成果經合作社、果業公司等農業企事業單位的應用產生經濟效益達3590.18萬元,該項目成果鑒定為:項目整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發布21項地方標準在全疆范圍內推廣 應用,尤其是在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培訓人數1900余人次,指導多項標準體系建設;創建標準綜合體小樣本——優質果蔬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研制有機果蔬關鍵技術標準和綜合標 準體系,帶動周邊近千名農民的增收。該項目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有利于促進我區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有利于我區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同時,為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 體系建設和我區農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社會和諧和長治久安提供基礎保障,其影響深遠。

5
20180045

新疆花生膜下滴灌及林間起壟覆 膜抗逆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新疆天鷹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于伯成;丁紅;王橋江;王亮;劉恒德;肖英;張智 猛;買買提托合提·蘇來曼;陳江青;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在2000年前后,為了充分發揮獨特的生態氣候優勢,自治區做出在全疆大力發展林果業的決策。到2010年,新疆林果業面積已經達到1300萬畝左右,其中環塔里木盆地就超過1000萬畝。在林果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大量林間耕地,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耕地,增加農民收入,并探索花生在我區的種植效果,新疆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提出開展“適宜新疆林果業基地林間套種花生品種的引進篩選和栽培技術研究”項目,揭開了新疆花生系統研究的序幕。項目于2011年3月啟動,歷時4年,于2014年底結束。隨后又于2016年開展了新的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該項目歷時3年,于2018年底完成。在項目期前后近10年(2010~2019年)的時間里,課題組開展了花生豐產優質抗病品種的選育、花生高產栽培因素的系統研究、花生膜下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花生大面積高產試驗示范以及極端豐產田塊創建等工作,取得如下成果和創新:

認定花生品種2個,結束了自治區沒有適宜南北疆種植花生品種的局面,培育出多個適宜果林間種植的花生品種,首次為南疆地區果林間提供了適宜種植的花生品種。利用選育出的品種,在覆膜和滴灌條件下,對花生不同栽培因素進行了系統的單項或組合(正交)式研究,集成出了花生膜下滴灌抗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利用篩選培育出的品種,與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結合,創造了我區花生的最高單產記錄,充分顯示了新疆花生的豐產潛力。2012~2018年,累計推廣花生新品種,新技術21.57萬畝,新增莢果4.21萬噸,新增農業利潤3.01億元,新增工業利潤7.71億元,合計新增工農業利潤10.72億元,較大地發揮了穩疆興疆的科技支撐作用。獲得品種推廣授權2項,總結出高產栽培技術模式4項(林間種植花生2項,白地種植2項)。獲得自治區專家顧問團決策研究與咨詢優秀成果二等獎一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性專利5項,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4項,發表研究論文41篇,編寫著作1部。

項目成果提供了適宜白地和果林間種植的抗逆花生品種,認定的品種結束了新疆沒有適宜全區大部分地區種植花生品種的局面,集成出了花生膜下滴灌抗逆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研究出了果林間花生起壟覆膜抗逆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為新疆花生種植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ㄉ贩N和栽培技術的大面積示范和推廣,對促進新疆作物結構調整,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具有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結合項目栽培因素與品種篩選培育開展的花生對鹽堿、干旱等逆境反應的研究和花生一些數量性狀遺傳基礎的研究,開啟了我區花生基礎研究的序幕,為更加深入系統地開展花生育種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
20180116

新疆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關 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 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 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 院園藝作物研究所;

許建軍;柴阿麗;何偉;宋羽;謝學文;孫曉軍;王 強;王劍;蒲勝海;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新疆光熱資源好,具有發展設施蔬菜的獨特優勢,設施蔬菜可改善我區淡季蔬菜供應矛盾問題,對現代農業發展和促進脫貧攻堅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病蟲害種類及危害逐年加重,傳統單一依靠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導致蔬菜品質下降,農藥殘留超標、病蟲抗藥性增加和環境污染,制約了設施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針對新疆設施蔬菜病蟲害新發、重大病蟲發生情況尚不明確,缺乏綠色防控措施,開展了設施蔬菜病蟲害種類調查與重要、新發生病蟲害發生規律研究、監測預警及快速檢測、綠色防控產品研發和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等研究、應用與示范推廣,取得了重要原始創新性成果:

(1)首次報道世界新紀錄寄主病害2種,國內新紀錄寄主病害5種,全面系統研究了新疆設施蔬菜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種類與發生規律,摸清了新疆設施蔬菜病蟲害發生情況,明確了主要病原菌種類,探明了重大、新發生病蟲害發生規律,為制定設施蔬菜病蟲害早期防控策略奠定基礎。

(2)針對新疆重大、新發病害創立了快速檢測技術3項,大幅度縮短了檢測時間,提高了檢測準確率,研制出新型誘蟲板,提高了誘蟲效果,開發出設施蔬菜主要病蟲害診斷系統,為病蟲害早期診斷和精準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3)創新性研制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16個,篩選出高抗土傳病害的黃瓜、番茄砧木各2個,取得了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從“盲目施藥”向“綠色、靶向精準用藥”技術的根本轉變。

(4)構建了以快速檢測、高效診斷、精準防控“三位一體”的全新設施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體系,實現了防治技術由粗放、低效向標準、精準、綠色、高效的突破,顯著提高了綜合防控水平。

(5)項目研究提出的各項技術成果在新疆設施農業主產區進行了大面積示范推廣,2009年至2019年在喀什、和田、阿克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巴音郭楞蒙古和吐魯番等地州累計示范推廣達129.72萬畝,累計新增產值13.52億元,新增純收入12.91億元。
項目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67篇,其中SCI論文11篇,授權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2項,科技成果評價報告1份,發布自治區標準11項。
8
20180173

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快速診斷檢 測方法的創建與應用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農業大學;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烏那尓汗·吉斯汗;趙鵬;王文;馬曉艷;孫雨; 劉亞濤;李舵;居馬別克·夏拉巴依;任娟;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該項目以新疆少數民族科技人才特殊培養計劃-“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多重核酸探針的制備及應用”為依托,現申報科技進步獎題目為“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快速診斷檢測方法的創建與應用”。項目系統地研究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的發生與流行情況,通過對(CSFV)、高致病性豬藍耳?。℉PRRSV)、豬圓環病毒2型(PCV-2)、豬偽狂犬病(PRV)等主要豬繁殖障礙類病的監測與檢測,研究新疆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的感染情況,掌握其流行規律和特點。

一是經過7年的持續監測發現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在我區的流行風險低,HPRRSV只在監測中檢測到病毒核酸陽性,呈散發、零星病例,其檢出率、發病率低;而PCV2型、PRV病率高,檢出率也較高。二是以研究CSFV、HPRRSV、PCV-2型、PRV的檢測方法為重點,利用多重豬繁殖障礙類病毒核酸探針進行斑點雜交試驗,用生物學軟件分析其主要基因序列的變異趨勢。三是針對PRV的gE基因、TK基因設計探針,運用PCR結合核酸斑點雜交方法,比較其兩種方法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為豬繁殖障礙類疫病的診斷與檢測提供技術支持。四是結合當前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需求,創建豬病現場快速診斷方法,開展遠程實時在線動物疫病監測工作。項目進展實施過程中,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7篇,省級期刊2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專利3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4個,已公告的中國獸醫協會團體標準3項等。

(一) 主要技術內容如下:

1.在全疆14個地州(市)開展豬瘟等主要豬繁殖障礙類病的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和制備快速準確檢測的多重豬繁殖障礙類病毒核酸探針檢測方法。

2.利用創建的核酸雜交方法結合PCR或PT-PCR方法檢測豬繁殖障礙類病毒在我區規?;i場、散養戶中的隱性感染情況,結合新疆的實際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豬繁殖障礙類動物疫病凈化意見。

3.選取部分陽性樣本對豬圓環病毒、豬偽狂犬病毒主要基因進行序列測定和分析,了解豬繁殖障礙類病毒在新疆的變異情況,全面分析和把握豬繁殖障礙類病毒分子演變規律。

4.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與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攻關創建了動物疫病防控系統的疫病現場快速檢測與溯源云平臺。

(二) 推廣及效益情況:

1.本研究為更好的掌握新疆地區的PCV-2、PRV流行情況、基因組特性,提供數據支撐,以便為臨床提供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2.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豬繁殖障礙類病毒病進行病原學檢測,對于評價臨床感染情況有著重要意義,可為獸醫臨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凈化程序提供重要參考。
3.初步構建動物疫病現場快速診斷檢測與遠程監測云平臺,在定點監測縣實施現場快速檢測的技術推廣,發揮現場快速檢測、線上遠程傳輸,線下分析評估技術優勢。
10
20190003

新疆“抗寒、高產、多用”冬、 春油菜新品種選育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甘肅農 業大學;昭蘇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新疆畜牧科學院草業研究所;

顧元國;賈東海;侯獻飛;馬驪;苗昊翠;侯鈺榮; 石必顯;趙衛芳;武軍艷;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油菜是新疆綠洲生態區重要的油料作物,既是天山山脈冷涼區的優勢作物,也是該區域長期以來最具產業提升力的油料作物,在當地經濟發展中具有占比高、貢獻大的特點,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油菜具有飼用、肥用、花用、蜜用等多種功能,有較高的附加值,生產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對優化農區產業結構具有獨特的作用。但新疆綠洲生態區油菜生產中存在品種選育滯后、種植模式單一、生產效益低下等諸多問題,是當前新疆油菜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亟待解決。本項目針對以上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及應用,取得以下突破性成果。
1、創制了“高油雙低春油菜”、“甘白超強抗寒冬油菜”兩個核心種質選擇群體,實現了新疆綠洲生態區春油菜雙低高油、冬油菜超強抗寒材料零的突破;從形態結構、細胞組織、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多個層面初步解析了超強抗寒冬油菜抗寒機理,為新疆高寒地區油菜新品種選育提供理論依據。
2、根據不同生態類型,選育出適宜新疆種植的高產高油抗寒油菜新品種8個,其中高油雙低雜交新品種4個,首次培育出可耐-35℃低溫的超強抗寒冬油菜新品種2個,使我國冬油菜種植區域由原來的北緯35°以南,北移至北緯40°~48°,為我國北方高寒地帶發展油菜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3、立足于新疆綠洲農作區,研究提出了抗寒、高產、多用冬、春油菜輕簡化、高效生產栽培技術,使新疆春油菜畝產提高了8%,超強抗寒冬油菜在北緯35°至北緯48°的高寒冷涼區成功種植,越冬率平均達到85%以上,畝產達到180kg;
4、針對新疆不同生態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種植結構,改變傳統一年一熟制,首次提出了“一年兩熟/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單位面積收益提高了99.39%,構建了油菜“油用、飼用、肥用”多元化生產技術體系,顯著提升了油菜種植區綜合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新疆油菜種植區綠色高效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項目組歷經12年攻關研究,認定油菜品種8個,制定地方標準5項,授權專利13件(發明專利11件,實用新型專利2件),發表論文44篇,出版著作3部。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實現標準化,累計推廣面積461.01萬畝,新增油菜籽產量9.31萬噸,新增油菜飼料、綠肥生物產量543.27萬噸,新增利潤4.4053億元。構建了新疆油菜產業標準化栽培的基本框架,全面提升新疆油菜產業的整體水平,為新疆油菜大面積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16
20190052
南疆核桃/紅棗園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 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林業 和草原局;新疆保利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新疆資環遙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王新勇;陳署晃;葛春輝;耿慶龍;祁 通;付彥博;賴寧;李青軍;黃建;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南疆是新疆少數民族主要的聚居區域,也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截至2018年南疆核桃、紅棗種植面積達到1243.2萬畝,占全疆特色林果種植面積的56.8%,是該地區農民持續增收支柱性產業。
目前,核桃/紅棗養分管理技術水平不能滿足生產實際的需求,果園土壤的取樣方法不能準確反映果園土壤肥力的真實狀況,施肥技術與果樹養分需求不匹配,存在化肥偏施過量,有機肥投入不足,養分失衡等問題,造成了核桃/紅棗樹勢強弱不均、產量不穩、品質下降、效益不高,制約了核桃/紅棗產業健康發展。亟需摸清核桃/紅棗園土壤肥力現狀,研發核桃/紅棗提質增效的養分精準管理技術和產品,構建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綜合技術模式,實現核桃/紅棗增(穩)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保障南疆核桃/紅棗產業可持續發展。

2012年起項目組在產學研多方技術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開展了核桃/紅棗園養分空間變異及取樣技術研究、核桃/紅棗園養分分區管理技術研究與應用、核桃/紅棗園化肥減施增效技術研發與示范、核桃/紅棗園根區土壤環境調控及產品研發、核桃/紅棗園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等5個專題的研究與示范,對核桃/紅棗園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進行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配套,進行大面積示范應用推廣。(1)關鍵技術與創新點:①創新優化了縣域尺度核桃/紅棗園土壤取樣樣點空間布設、取樣和肥力表征方法,提出干旱綠洲生態區多尺度核桃/紅棗園養分監測與評價方法;②創制與轉化核桃紅棗提質增效產品;③創新集成了核桃/紅棗園“5R”養分高效利用技術體系;為核桃/紅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和解決方案。(2)項目期間獲授權發明專利 5 項、轉讓轉化 4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申請發明專利7項,技術秘密轉讓1項;研發5種新型肥料、2種改良劑、創建4條產品生產線;制定并獲發布地方標準 3 個、企業標準 6 個;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項;發表論文30 篇,其中 EI 收錄 3 篇, 出版著作 1 部;培養博士研究生 1 名,碩士研究生 1 名,副研究員6名;培訓縣鄉技術人員農民14.8萬多人次,印發施肥卡等培訓教材資料10.2萬余份,推廣新型肥料35000多噸。(3)在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及和田地區7個縣創建核桃、紅棗示范區16.6萬畝,示范推廣768.6萬畝,節肥10%以上,節約化肥12510.6噸,增產8 ~ 23%,新增產量12.85萬噸,累計節本增收21.43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和廣泛的影響力,實現核桃/紅棗全生育期營養調控,帶動新疆核桃、紅棗產業健康發展。研究成果將對新疆及中亞等相似生態區核桃/紅棗養分高效利用技術應用起到重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18
20190068

新疆小麥品質生態區劃與特色面 制主食專用品種品質研究及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防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張新忠;黃天榮;周安定;曹俊梅;高永紅;劉聯正;哈力旦·依克熱木;劉娜;吳新元;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小麥肩負著我區口糧戰略安全的重任。隨著經濟發展,我區小麥品質結構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普通品質小麥出現了階段性、地區性、結構性供過于求,而優質專用小麥供不應求。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區小麥生態類型復雜多樣,而小麥品質受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因此,新疆小麥不同生態區之間品質變化劇烈,相同品種不同地區間品質差異巨大,造成面粉加工企業難以買到大量、質地相同、品質穩定的優質原糧。因而,從宏觀層面,全面系統的開展我區小麥品質區劃,是解決優質專用品種合理布局、確保品質充分發揮與品質穩定的重要技術保障。二是現階段種植的能滿足加工企業需求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不多,與加工企業的品種優良化、專用性需求存在脫節現象?!靶陆妗薄ⅰ靶陆巍保ù朔Q呼區別于國外“馕”)是我區特色傳統主食,我區生產面粉的50%被用于制作“新疆拉面”;全疆日供應馕550噸。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新疆拉面”、“新疆馕”的加工生產正逐步走向工業化、產業化、規?;?。但由于對其專用品種的品質特性、品質評價標準等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夠,尤其缺少分子層面的理論支撐,因而,對“新疆拉面”、“新疆馕”專用小麥品種的培育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從微觀層面,開展“新疆拉面”、“新疆馕”專用品種品質規律研究,為其專用品種的選育提供科學理論依據,是解決我區小麥優質化、專用化問題的重要技術核心。本項目針對我區小麥多而不優、多而不專的結構性矛盾,宏觀上對我區小麥品質進行科學區劃,微觀上系統研究“新疆拉面”、“新疆馕”專用品種的分子遺傳基礎,創建其專用品種品質評價體系,為我區優質專用小麥培育、區域化布局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并取得了如下創新成果:
1、首次闡明了新疆小麥品質生態變化規律,明確了各筋力小麥適宜區的生態特點。
2、首次以海拔為主要劃分依據,提出覆蓋地方和兵團的、生態類型復雜多樣的新疆小麥品質生態區劃方案,明確了強筋、中強筋、中弱筋小麥的適宜種植區域。
3、首次提出了“新疆拉面”專用品種的最佳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和醇溶蛋白組合,從分子水平為“新疆拉面”優質專用品種的選育提供親本配置及后代選擇策略。
4、首次提出了“新疆拉面”、“新疆馕”的實驗室制作與評價方法,及其專用品種品質指標,創建了“新疆拉面”、“新疆馕”專用品種的品質評價體系。
“新疆小麥品質區劃”已成為我區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品種布局優化的指導性方案和新疆小麥收購政策的制定依據。2017-2019年,根據“新疆小麥品質區劃”,昌吉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伊犁州直、博州(溫泉縣)等地州開展品種布局與種植,累計1091萬畝、總產量405.99萬噸、總產值91.86億元;其中昌吉州、塔城地區2地州布局種植優質小麥352萬畝,總產量129.4萬噸,優質小麥加價0.15-0.2元/公斤,新增效益2.307405億元,農民增收2.307405億元。
20
20190093

基于綠色生態的池塘養殖關鍵模 式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
胡建勇;高攀;李曉東;蔡林鋼;劉晶;趙慶;朱湘強;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針對干旱區氣候特征以及池塘養殖地域特點,以多維度綠色生態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為目標,開展了關鍵模式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一、主要內容1.構建了以魚菜共生立體種養為核心的池塘水體原位凈化模式。研制了優化工藝浮床,使其使用壽命達到了3年以上;制定了操作技術規程1套;實施后水體氮磷消納利用明顯,總氮、總磷、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氮分別下降17.6%、65.6%、25.0%、10.4%、62.4%,實現了水體高效凈化處理和循環利用。對比研究了共生池塘水體和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優化了水體微生物群落結構,降低了有害細菌豐度。將本模式融合到休閑漁業發展中,實現畝產水蕹菜1041.67kg/畝,養殖效益達到9960.70元/畝,較傳統提高了1.19倍。2.開發了以底排污為核心的池塘水體異位凈化工藝。 優化了傳統排水系統不足,實現了殘餌、糞便等污染物收集、資源化利用。主養草魚其生長速度和產量分別提高了12.5%、12.2%,飼料系數下降了0.09,用水量由2800m3/畝·年減少至1950m3/畝·年,節水30%,每畝節約用電320度以上,畝增效1100元。3.設計了池塘底部及投餌區高效均衡增氧支撐工藝技術,制定省級技術規程1套;突破了低溫增氧和投餌區增氧的關鍵技術,使越冬池塘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和總氮明顯下降。解決了傳統增氧效率低、能耗高、冬季增氧風險高、夏季攝食區低溶氧應激大的難點;4.研制了以浮式養殖平臺為架構的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新模式。集成了離岸或近岸集流水養殖、水質凈化(養殖污物收集、處理)、高效增氧、智能化控制等工藝,滿足了高效節水、集約化養殖、生態化調控的技術需求,實現高密度(65kg/m3)養殖下的溶氧和水環境需求;顯著提高了產品品質,魚肉鮮味評定較傳統提高了0.44;肌肉鮮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總量提高了68.53%,6.45%。5.配套了水產物聯網技術,在示范基地進行了示范,實現了精準、精細化生產。6.創建了上述技術集成下的養殖模式3個。

二、授權專利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9項,發表論文6篇,參編專著1部,制定省級地方標準3項,登記科技成果3項,獲范蠡科技獎一等獎1項。三、技術經濟指標及推廣應用1.構建了養殖水體原位、異位凈化模式2項,制定了技術標準3項,創建了關鍵工藝7項;2.配套了高效增氧、物聯網、放養模式等支撐技術3項;集成了高效節水模式技術1套;3.創建了示范基地7個,輻射推廣5.68萬畝,實現總產值6.23億元,新增產值0.73億元。4.創建了以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和養殖企業為依托的示范推廣模式,以建基地,強效果,助推廣為目標,借助基地示范,輻射14個地州。以基地為重點,開展成果的集成應用,破解了池塘養殖面臨的生態、資源、產品質量短板。培訓各類人員2000人次。支撐了我區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25
20190143

巴旦木采后初加工成套設備及工 藝的研究與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新疆 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公司;新疆果業集團有限公司;

吐魯洪?吐爾迪;牛長河;楊會民;付彥江;郭兆 峰;石鑫;張麗;喬園園;王學農;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新疆巴旦木加工技術及裝備遠滯后于巴旦木的種植生產規模,已成為嚴重影響農民收入、限制巴旦木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針對此問題本項目組聯合多學科、多單位、多部門開展了從工作原理、運動分析、結構參數等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到關鍵技術與工作部件以及系列產品的全面攻關研究。包括巴旦木低損傷脫青皮機理及青皮水分遷移的研究,巴旦木分級機理的研究,巴旦木破殼機理及殼仁分離風場研究,全面構建了巴旦木脫青皮、分級、破殼及殼仁分離機具的應用基礎理論創新體系。成果先后獲得國家和自治區5項項目支持,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自治區項目3項。通過自主創新研制出巴旦木脫青皮機械化裝備、巴旦木分級機械化裝備、巴旦木破殼機械化裝備及巴旦木殼仁分離機械化裝備四大系列產品。先后獲發明專利2項(附件1、附件2),實用新型專利11項(附件3-附件13);其中6項專利技術已與多家企業合作實施,項目產品已推廣、覆蓋新疆95%的巴旦木種植區,并在青島、江西等地創建了“巴旦木加工高效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區”。2017-2019年示范推廣巴旦木脫青皮機150臺(套),巴旦木破殼機20臺(套),巴旦木殼仁分離機20臺(套),新建巴旦木加工生產線5條,累計推廣銷售953.8萬元;通過項目的執行,巴旦木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產地初加工,并逐漸形成了巴旦木初加工產業鏈,改變了長期以來果農低價、零散出售原料的局面,通過機械化處理,提高了硬殼巴旦木的商品性,使硬殼巴旦木銷售價從4~5元/kg,增值到17.5元/kg;該技術、設備應用企業及合作社2017-2019年累計創產值1.66億元。制定地方標準1項(附件16)、企業標準2項(附件17-附件18),發表論文15篇(附件37),其中EI收錄2篇,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并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項目的實施,為實現新疆巴旦木加工全程機械化起到了關鍵作用,促進了新疆巴旦木加工及種植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對維護邊疆的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巴旦木機械化生產加工綜合技術的創新突破、組裝配套和集成示范,創建高起點、規范化、高效益的巴旦木機械化生產加工技術示范基地,為新疆巴旦木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高水平的示范樣板,提升新疆巴旦木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并帶動巴旦木產業向標準化建設、專業化管理、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生產方式轉變。形成了“應用基礎理論、論文、產品、專利、產品標準、技術規程、技術人才等”一系列成果群。

本項目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巴旦木初加工技術水平和實用性,對促進新疆林果業提質增效、巴旦木加工產業升級起到了關鍵作用。
28
20190179

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快速檢測及 監測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烏魯木齊海關

烏魯木齊海關技術中心;寧波海關技術中 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伊寧海關 技術中心;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

張祥林;段維軍;潘緒斌;干義柯;趙文軍;羅明; 相寧;徐晗;郭立新;張小菊;李亞偉;韓劍;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一、主要研究內容
1. 進境農產品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研究;2. 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快速檢測技術研究;3. 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監測技術研究;4. 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應急防控技術研究;
二、獲國家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項

發明專利:1. ZL2015 10380097.8;2. ZL 2015 1 0380096.3;3. ZL 2013 1 0631946.3;4. ZL2015 1 0553597.7;5. ZL 2015 1 0246484.2;6. ZL2014 1 0472352.7;7. ZL 2013 1 0455621.4;8. ZL 2013 1 0455553.1;9. ZL 2012 1 0451385.4;10. ZL 2013 1 0011968.X;11. ZL201110319087.5;12. ZL 2013 1 0631919.6; 13. ZL 2014 1 0068749.X;14. ZL 2015 1 1030528.4;

實用新型專利:15. ZL 2016 2 0672786.6;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6. 有害生物監測軟件(2016SR306552);17. 蘋果枝枯病監測數據庫管理軟件(2019SR1030940);18. 地理生態區域查詢軟件(2016SR306552)。
三、技術經濟指標1.系統性創建了22種有害生物基因芯片檢測方法、14種有害生物實時熒光PCR檢測方法、7種檢疫性有害生物LAMP檢測方法和9種有害生物DNA條形碼檢測方法。2. 國內外首次發現報道了2個真菌新物種Candophora meredithiae、C. interclivum;首次報道了3種雜草中國新記錄:鮑氏莧、布氏莧、間序青葙;首次截獲向日葵間座殼菌、葡萄莖枯病菌、變黑輪枝菌、可可花癭病菌、杜鵑花枯萎病菌等5種病原菌。3. 開發了有害生物監測數據庫及新疆周邊國家有害生物信息系統等4個軟件,創建了中亞國家有害生物跨境傳播信息平臺。4. 評價了我國20個梨樹品種對梨火疫病的抗病性,篩選出抗病性品種。分析了棗實蠅氣味結合蛋白基因的表達譜,發明了一種棗實蠅引誘劑。
四、社會經濟效益在全國11個?。ㄊ校┑?7家單位示范得到推廣和應用,新增銷售總額1.3億元,新增利潤3692.08萬元,新增稅收1599.92萬元。相關技術成果的應用有效阻截了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36
20190219

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開發與 示范

阿克蘇地區
阿克蘇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張衛東;陳長青;熱孜萬古麗·艾則孜;袁新琳; 努爾加瑪麗·哈力克;胡啟東;陳葉平;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本項目針對阿克蘇地區水稻主產區溫宿縣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生產中普遍習慣手插秧、機插面積小,水肥利用率低、以及缺乏水稻超高產技術理論與實踐的實際,確立了以推行“培育壯秧、?。▔眩┟鐧C插、少本稀植、定量控苗、淺濕灌溉、控氮增鉀增施有機肥、綠色綜合防控”為核心的水稻強化栽培技術體系目標。在核心區進行水稻超高產品種篩選、強化栽培技術適應性、增產機理、生理生態、栽培密度和種植模式的研究,并將組裝集成的水稻產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在許多關鍵性技術指標取得了技術進行。

該成果明確了以下技術關鍵:(1)確定合理移栽秧齡,充分發揮?。▔眩┟缭缭缘姆痔Y優勢。采用適于插秧機規格的平盤或缽型毯狀育秧苗,進行濕潤保溫育秧,加強水肥管理,培育壯秧,適應秧齡22-28天,3.5-4片葉,苗高12-13cm,每株苗有白銀8-10條,根毛多而粗壯,葉枕距正常,秧苗整齊一致,夜色綠而不濃,葉面積指數4.0-5.0,植株富有彈性,無病蟲害。(2)采用缽型毯狀盤(36*16孔或36*18孔)培育壯秧,采用機械插秧,提高幼苗移栽的可操作性和勞動工效。每盤播種量由原180克降至140-160克,每穴苗3-4株。(3)確保秧穴數,少本稀植,寬行栽培,為稻苗提供更大的生長空間,促進個體生長。使用洋馬插秧機,設置行株距30*15cm,每畝理論移栽穴數1.48萬穴,機插穴栽3-4苗,基本苗5-7萬/畝,實現合理群體密度,擴大單株生長空間。(4)濕潤淺水層灌溉,保持稻田土壤濕潤通氣,促進形成強大根系。淺水插秧、返青,淺濕分蘗,夠苗擱田,過旺拷田,中水護胎,干濕抽穗,寸水開花,淺濕灌漿,濕潤壯粒,黃熟落干,干田收獲。做到淺濕干結合,后水不見前水。水稻生育前期,土壤鹽堿含量較高的田塊適當增加水層深度。 項目實施期間2014-2015年累計示范3.81萬畝,平均畝產808.2公斤,畝增產88.7公斤,平均每畝新增純收益295.1元,總增純收益1124.2萬元;近三年來,2016-2018年累計示范推廣18.5萬畝,平均畝產820.2公斤/畝,畝增產90.9公斤,畝增純收益235.8元,總新增純收益4363.4萬元,畝節本156.4元,總節本2893.4萬元,總增收節支7256.8萬元。

該成果主要創新點:(1)篩選出適宜水稻強化栽培?。▔衙纾┫≈碴P鍵技術與機插小(壯)苗寬行合理密植技術相吻合;(4)首次全面研究并集成新疆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5)首次在新疆開展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開發與示范推廣。 本成果技術成熟可靠,可以在新疆同類型區域水稻生態氣候區域推廣應用。

54
20200023

新疆甜瓜露地輕簡化栽培關鍵技 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新疆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海南三亞農作物育種試驗中心;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翟文強;胡國智;李俊華;玉山江?麥麥提;吳海 波;王豪杰;熊韜;陳曉;毛建才;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新疆甜瓜露地開溝種植和平畦一膜雙行種植方式的突出問題是費工,機械化作業率低(20%-30%),生產成本高,水、肥、藥施用不規范,整枝和水肥管理難以實現標準化,不具備可持續性。創新種植模式,提升種植管理機藝融合水平,以輕簡化技術促進種植收益提高,對新疆甜瓜產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項目組創立了新疆甜瓜露地輕簡化一膜單行栽培模式,其具體做法是平鋪滴灌帶覆寬膜,在二滴灌帶間單行播種甜瓜,株距60-80cm,行距1.8-2.2m、植株5-6片真葉打頂后放任生長。這一模式高度支持田間管理作業機械化,具有實現全機械化田間管理作業的潛力,能夠實現對一系列整枝作業的大幅度減省,是實現甜瓜生產輕簡化和節本增效的基礎。 以輕簡化栽培模式為中心,進行了配套專用機械設備研發、水肥調控關鍵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適宜品種篩選和選育等關鍵技術研究,創建了新疆甜瓜露地輕簡化栽培集成技術體系。根據新疆甜瓜露地輕簡化栽培技術特點,研制出西甜瓜鋪管覆膜播種機、西甜瓜秧苗打頂機、瓜菜坐水移栽復式作業機、拱棚覆膜機、旱塘西甜瓜開溝覆膜打孔復式作業機等專用機械設備,使田間種植管理的機械作業率提高到80%以上,作業效率提高3-8倍,基本實現了種植管理高效節本機械化 。開展了露地膜下滴灌栽培甜瓜生長發育、養分吸收分配和水分利用規律系統研究,形成露地甜瓜輕簡化栽培養分管理技術、滴灌技術和專用肥施用技術。確定在灌水下限分別為苗期60%、開花坐果期75%、果實膨大期80%、成熟期65%時,甜瓜產量、水分生產效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商品率均高。對于氮、磷、鉀肥施用條件下植株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群體養分吸收數量、比例及動態變化研究,確定合理的施肥參數N:P2O5:K2O=1.6:1:1,上述研究為輕簡化栽培獲得優質高產奠定了基礎。對西瓜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和小西葫蘆黃花葉病毒的外殼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對今后以分子生物技術培育抗性新品種和生物農藥研發提供數據支持,為開展對植物病毒的致病機理及探究環境與病毒傳播機制的研究提供初期研究方向,對甜瓜輕簡化復播生產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指導性意義。選育出四個支持一次性簡單整枝、結果性強但不易節根瓜、抗病優質高產、適合輕簡化栽培的新品種。 2013-2019年在吐魯番市、喀什地區等甜瓜主產區開展甜瓜露地輕簡化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累計73萬余畝,創建2個核心示范區和6個生產示范區,培訓瓜農和農技人員3萬余人次,10萬以上農民受益,畝節本300元以上,新增產值22893萬元,新增利稅207601萬元、增收節支總額228370萬元。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27篇;獲得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正在申請發明專利4項;頒布自治區標準2項、地區標準3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4個。
62
20200058

優質綠色高效小麥品種、制種、 栽培技術集成及應用

昌吉回族自治州

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昌吉回族自治 州農業農村局;奇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新 疆九天禾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舍亞濤;馬兆亭;郭懷安;曾潮武;藺懷龍;梁曉 東;雷鈞杰;李建疆;王純武;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小麥是新疆的主要糧食作物,每年播種面積在1500萬畝左右,占新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50%左右,小麥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新疆糧食安全和長治久安至關重要。本項目以保障新疆糧食安全、推廣糧食產業供給側改革為目標,針對新疆小麥產業供給側改革中面臨的小麥生產與市場的需求不匹配、產業鏈銜接不緊密、小麥品種類型單一、缺乏優質高效綠色小麥品種、缺乏與品種配套的小麥優質高效綠色栽培技術、原原種制種產量低、種子質量意識淡薄等問題開展研究,在自治區成果轉化、自治區重大專項等項目支持下,項目組從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商業化育種體系探索、優質高產綠色品種選育、品種配套制種技術、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歷經8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一些我區小麥生產上面臨的重要關鍵技術,取得了以下成果:
1、首次創建以種子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龍頭種子企業+科研單位+良種基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儲企業+加工企業”有機結合形成小麥全產業鏈驅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創新了以種子企業為主體帶動小麥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新合作模式,創建了以小麥全產業鏈驅動并適于自身發展的小麥商業化育種體系,使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成為小麥種子銷售新疆第一、全國第二的種子企業,為新疆種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展范式,為新疆小麥種業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
2、應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研究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8個優質綠色高效小麥品種及配套制種技術。
3、集成了小麥優質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創造了優質綠色強筋小麥畝產736.27公斤、高產高效小麥832.83公斤的新疆小麥高產紀錄,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4、首次選育出新疆第一個耐鹽春小麥品種新春29號,是國內首個通過統一組織耐鹽組春小麥區域試驗審定的品種,在土壤含鹽量0.61%,土壤PH值8.9時,畝產達到450公斤,新春29號的推廣應用為新疆小麥中低產田產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
5、首次提出“密植提質增效”的小麥穗行圃繁育新技術,解決了小麥穗行圃制種產量低問題;首次量化了不同等級小麥種子產量差異,為提升種子質量意識使用高質量種子提供了支持數據。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申請發明專利1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審定新品種3個,發布標準4項,獲得科技進步獎1項,發表論文15篇,出版專著2部。
項目實施三年累計應用推廣品種630萬畝、新技術466萬畝,累計開展培訓會126次,培訓農民10700人次,發放品種及技術資料7.5萬份,累計新增產值11.13億元,累計新增純收入7.19億元,累計節本增效1.31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實施促進了優質綠色高效小麥品種及配套制種、栽培技術的大面積集成示范推廣,提高了我區農民種植收入,保障我區糧食安全,為新疆小麥產業供給側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充分落實了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方針。
69
20200069

新疆主要特色瓜果貯運保鮮保質 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 新疆果業集團有限公司;新疆農業大學;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 津);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張婷;潘 儼;于晉澤;車鳳斌;李學文;鄭素慧; 張世雄;董成虎;劉向東;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新疆是享譽中外的“瓜果之鄉”,瓜果業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促進南疆精準脫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貯運保鮮保質技術是減少瓜果產后損失,延長其保鮮保質期,實現其產品增值的有效途徑,但產業普遍存在“品質調控難、鮮果出疆難、干堅果保質難、產品銷售難”等瓶頸問題,嚴重制約了瓜果業高質量發展。針對上述問題,本項目圍繞瓜果產、貯、運、銷全產業鏈,以鮮果遠距離貯運保鮮和干堅果高效保質為核心技術,從基礎理論、調控裝置及關鍵技術集成、技術標準和服務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項目組在國家科技部、基金委等10余個項目支持下,歷經13年,完成了系列技術的研發、集成與應用,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探明了瓜果采收窗口期糖代謝與多樣性呼吸途徑之間的熱點響應關系;揭示了香梨表皮“油漬化”發生規律及1-MCP調控機制;提出了哈密瓜果皮組織和果肉組織低溫冷害與衰老協同響應差異性機制假說,證實了冷誘導轉錄因子CmCBF1和CmCBF3可作為其低溫貯運冷害發生預測性指標;全面解析了肉桂精油調控干堅果優勢致病菌的生物學機制。
2.創制了覆蓋瓜果產地預冷、產地預處理、遠距離低溫運輸/低溫貯藏、消毒等全程保鮮環境智能化精準調控裝置及配套技術,填補了國內外遠距離貯運保鮮環境全程智能化精準控制空白,攻克了新鮮瓜果出疆難的技術瓶頸,實現3000km以上瓜果貯運保鮮精準調控技術的應用與推廣,使哈密瓜、鮮杏、葡萄產后損失與對照相比降低了14~21%,低溫、常溫貨架期分別延長了5~10d和2~5d,商品率提高了8~21%。
3.研發了紅棗、葡萄干、杏干、核桃等新疆主要特色干堅果原料水分控制、防蟲殺菌保質及儲存微環境調控等核心關鍵技術,保質期與對照相比延長了90~120d,實現高效保質,商品率達到95%以上。
4.創建了涵蓋哈密瓜、鮮杏、葡萄、核桃、紅棗等新疆主要特色瓜果的貯運保鮮保質技術標準體系;研發出符合新疆實際的瓜果遠程技術服務、專家咨詢系統及遠程電子服務銷售平臺,構成了集技術指導、技術咨詢、銷售服務三位一體的多功能服務保障系統。
項目組授權專利10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登記計算機軟著6項,完成農機鑒定2項,發表論文75篇(SCI/EI 10篇),發布地方標準11項,企業標準1項,注冊商標3個,培養碩博士16名。近三年累計貯運/儲存瓜果量達到59.30萬噸,新增產值23.07億元,新增利潤1.45億元,節本增效4067萬元;累計輻射帶動效益為49.24億元,帶動和田、喀什、阿克蘇等南疆三地州農民合作社300多家,帶動農民經紀人5000多名,帶動1.2萬人次就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有效推動了瓜果產貯運銷全產業鏈健康協調發展。第三方總體評價為“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瓜果業高質量發展和南疆三地州精準脫貧提供技術支撐。
70
20200073

特色油料作物品種研究及示范推 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 禾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董世磊;陳曉露;廖必勇;藺彩霞;杜亞敏;哈尼 帕·哈再斯;守合熱提·牙地卡爾;祖勒胡瑪爾·烏斯滿江;王新;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大豆、胡麻是新疆特色油料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豆作為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是人類植物蛋白質、植物油的重要來源,又是畜牧業的重要飼料,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種戰略性物資。大豆、胡麻種植面積占全疆的50%以上。2019年播種面積23萬畝,占糧食總播面積的4.4%。大豆平均畝產150-160公斤,比全國平均畝產126公斤高24-34公斤,增產19-26%是全國大豆高產區之一;胡麻平均單產70-80公斤,比全國胡麻平均產量62公斤高8-18公斤,增產12.9-29%,總產量嚴重不足,由于原料短缺,我國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大豆、胡麻原料用于加工。針對新疆大豆、胡麻產量較低,新品種混雜退化等問題,伊犁州農科所開展了大豆、胡麻新品種的篩選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并進行示范推廣,旨在解決生產上的關鍵技術問題,促進新疆特色油料作物產業化健康發展。
2009年農業部啟動胡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2011-2015年,針對胡麻新品種應用推廣速度慢,栽培技術落后等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伊犁胡麻綜合試驗站依托單位伊犁州農科所致力于示范推廣伊亞4號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2014年針對新疆大豆單產低、高產高油品種不能形成規模化生產等問題,自治區立項實施自治區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高油高產新大豆20號良種繁育及示范推廣。2016-2020年,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持續實施。胡麻伊犁綜合試驗站的依托單位伊犁州農科所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高校、農業推廣部門和種子企業共同協作,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示范推廣。

項目的實施,篩選出2個品種進行示范推廣(伊亞4號和新大豆20號);研究創建了不同類型大豆、胡麻品種資源3個群體;研究了大豆播種密度和株行距配置關系,明確了新大豆20號適宜的播量和株行距配置;研究了肥料對大豆產量的影響,明確了氮肥和磷肥與大豆產量的影響;研究了大豆苗后除草的化學藥劑和用量,明確了除草劑的使用劑量;研究了胡麻雜草防控藥劑和用量,明確了使用藥劑和使用劑量,總結形成旱地胡麻生產的綠色高效防控技術并得到了應用。研究制定了良種繁育技術規程1項。

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以下成果,示范推廣品種2個;制定技術規程1個;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篇;在2011~2019年期間在伊犁累計示范推廣品種技術40萬畝(大豆20萬畝、胡麻15.62萬畝),累計生產良種1225噸,累計增收產值達2678.95萬元(大豆1599.85萬元、胡麻1079.1萬元)。
73
20200082

新疆跨境重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控 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烏魯木齊海關
烏魯木齊海關技術中心;伊寧海關技術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析測試研究院;成都海關技術中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劉俊;楊忠;王翀;粟有志;方智三;于剛;孫利; 陳軍;肖亞兵;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新疆與周邊國家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并逐年增加, 作為特色農產品(番茄、葡萄、枸杞、紅棗深加工等產品)主要產地,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出口生產基地,但質量問題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植物病蟲害嚴重、非法或禁用的非食用著色劑染料及農藥等殘留超標、新型食品接觸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糯米紙、膠囊)毒害遷移物質污染等,直接阻礙了新疆農產品出口。為保證新疆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利益和環境安全,促進新疆農業健康發展,開展新疆跨境重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主要研究內容:1 新疆跨境重要農產品種植環境、農產品、食品接觸包裝材料中化學風險物質檢測、鑒別技術1.1針對新疆特色農產品種植環境、農產品及深加工產品中非法添加高度關注禁用339種濫用染料、農藥、食品添加劑、毒性物質、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污染現狀而無定性、定量、前處理困難和鑒別等三個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采用組合試劑法、固相萃取法,QuEChERS法,固-液頂空技術,膜萃取技術,同位素內標加入技術,微波消解,并利用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紅外光譜法、原子吸收等多儀器組合,開展并創建了高精度識別、準確定量與一次篩查檢測、紅外指紋圖譜快速鑒別技術體系,滿足口岸快速檢驗、快速通關要求;1.2創建農產品中新型食品接觸材料(高分子聚合物、紙質、糯米紙、膠囊)等221種禁用致敏、致癌染料、農藥以及禁用、限用有機類毒性遷移物、揮發性物質、重金屬等“多類別一同分析”等快速篩查和確證技術體系;1.3研制光催化劑p型石墨相氮化碳(p型g-C3N4),該催化劑的使用大幅降低了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空氣中的NOx;2. 新疆跨境重要農產品中有害生物關鍵檢測和鑒別2.1參考資源庫創建:通過調查、收集與鑒定,創建新疆重要農產品中37種風險物質鑒別庫、資源庫,構建18種風險物質診斷基因識別庫,解決了檢疫及疫情監測中缺少對照的現實問題;2.2快速檢測技術:創建13種風險物質PCR、芯片快速檢測試劑盒在口岸及農業部門推廣應用。創建14種風險物質檢測技術,較以往檢測技術,靈敏度至少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三、推廣應用情況發布20項標準(其中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7項,行業9項、地方標準2項)、出版2部國家級專著、授權20項專利(其中授權發明專利5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5項),國內外期刊70篇(其中SCI論文10篇),自2013年至2019年期間,成果已在海關系統、質檢系統、農業系統、第三方檢測機構廣泛應用,尤其是亞歐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保障發揮重要作用,通過以上應用,產生經濟效益4.8億元以上,同時指導了全國對跨境重要農產品質量控制和檢驗監管、保護國家安全、保護環境、優進優出具有重要意義。四、項目經科技部認定的第三方評價機構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85
20200105
果蔬節能提質聯合干燥關鍵技術與裝備研制及集成應用
新疆農業科學院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新疆西圣果業有限責任公司;昆明康立信電子機械有限公 司;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福瑞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張謙;畢金峰;孟伊娜;魏娟;鄒淑萍;馬燕;張明 炎;過利敏;許銘強;田聰華;易建勇;龐子干;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特色林果業和紅色產業是我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產業。干燥是減少果蔬采后損失、改善品質、便于流通和產品增值的重要手段。項目針對我區果蔬干燥行業普遍存在“產能波動大、品質不穩定、運行成本高、制品附加值低”的瓶頸問題,以“節能提質”為目標,以空氣源高溫組合熱泵干燥、閃蒸脈動壓差聯合干燥為核心技術,歷時10年的聯合技術攻關和集成應用,在典型果品干燥理論和多效聯合干制技術、節能環保干燥裝置和新型果蔬脆片(粉)等產品研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取得了創新性成果:1、闡釋了典型果品(紅棗、杏子)干燥特性和品質劣變機理、創新了熱泵干燥系統設計和控制理論;2、研發了新型半開式高溫組合熱泵干燥系統、研制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果蔬熱泵烘干與制冷一體化全熱交換裝置;3、集成了果蔬節能提質多效聯合干燥技術與新產品創制;4、構建了適宜于荒漠干旱區的果蔬熱泵干制技術體系與經濟效益分析評價。攻克了燃煤熱風烘干污染環境、普通熱泵干制產品易霉變、電加熱烘干能耗高、傳統干制產品營養風味易遺失等技術壁壘。有效提升了我區果蔬干制業的科技水平和行業進步。

項目獲得專利18件(其中發明專利10件,實用新型專利8件);登記計算機軟著2件;出版譯著1部;制定發布標準8項(其中農業標準2項);發表論文24篇(其中SCI和EI 11篇);獲得自治區產品檢測鑒定報告5份(其中農機推廣鑒定證書2份)等。成果已在新疆及甘肅、山東等5個省區的12家單位應用,果蔬熱風烘干技術已在全區13個地州推廣。項目累計取得經濟效益13.89億元,近三年新增產值5.63億元,新增利稅4641.84萬元,節支3.48億元;輻射帶動農戶4.38萬戶,提高當地農村貧困戶年人均增收2286元。助推了我區特別是新疆南疆四地州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和社會穩定。
以陳學庚院士為組長的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技術成熟,難度與工作量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應用價值重大,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玻璃態提溫和閃蒸脈動壓差聯合干燥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97
20200126
歐鲇苗種規?;庇夹g研究與示范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

張人銘;阿達可白克·可爾江;時春明;焦飛;賀 疆滔;海薩·艾也力汗;陳牧霞;封永輝;李林;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2016年至201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承擔及實施完成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歐鲇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各項計劃任務和指標,項目獲得的主要科技成果簡介如下。
1.研究掌握了野生歐鲇采捕、運輸、馴養、越冬、親魚培育技術,獲得了歐鲇原種親魚共71尾,培育儲存了歐鲇子一代后備親魚共2300尾,為歐鲇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奠定物質基礎及提供先要技術支撐。
2.獲得了歐鲇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技術,使歐鲇魚卵受精率達到了77.2%,仔魚孵化率達到了77.8%,苗種培育成活率平均為69.5%,其中水花魚苗培育成活率76.4%,夏花魚苗培育成活率68.8%,魚種培育成活率63.4%;生產夏花魚苗共66.8萬尾。
3.獲得了池塘歐鲇魚種套養和單養技術模式,在南北疆池塘主養大宗淡水魚類(羅非魚、鯉魚、草魚等常規魚類)、套養歐鲇魚種示范推廣水面達到了3300畝,單養池塘水面達到了28畝,套養和單養魚種當年體重平均規格分別達到了90.7g/尾和43.3g/尾,套養和單養魚種產量分別為15.00t和2.02t,總計17.02t。
4.初步掌握池塘歐鲇成魚單養和套養技術,養殖水面分別達到30畝和710畝,單養和套養成魚體重規格分別為800.0g/尾和1043.0g/尾,單產342.3kg/畝和42.4kg/畝,產量10.37t和30.14t,總計40.51t。
5.在《新疆農業科學(核心科技期刊)》發表科技論文有2篇,題目分別為"伊犁河歐鲇的采捕及短距運輸和就地暫養技術研究"、"歐鲇幼魚對鹽堿的耐受性"。在《科學養魚(普通科技期刊)》發表科技論文有3篇,題目分別為"新疆地區羅非魚池塘套養歐鲇增值試驗"、"主養草魚套養歐鲇、額河銀鯽養殖模式的試驗"和"新疆歐鲇、扁吻魚孵化魚卵水霉病防治實驗"。
6.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共3項,名稱分別為"歐鲇人工魚巢"、"歐鲇仔魚活體與死魚、死卵、卵膜分離裝置"和"歐鲇受精卵孵化及水花魚苗培育的組合網箱"。
7.撰寫完成和上報(2018年6月底)2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技術標準,標準名稱分別為"歐鲇原種"、"歐鲇繁殖技術",但相關上級管理部門還未對其進行審核批準、公布。
8.項目培訓水產養殖技術員(技工)共65人次,讓學員學習和掌握歐鲇養殖技術相關知識。
9.已形成1本歐鲇苗種規?;庇夹g研究與示范科技報告,經審核,本報告已收錄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報告服務系統。
98
20200127
一種生態環保網箱養殖模式的應用與推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
李春雨;張秀;韓瑞幫;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一種生態環保網箱養殖模式的應用與推廣項目主要技術內容包括鋼制浮橋和浮管式浮橋:對水庫上游的漂浮物起到了很好的攔截作用。遠距離智能化投餌設備:將傳統的人工投喂替換成機械遠程投喂,減少養殖人力的同時可做到精準投喂,提高餌料效率。大型網箱糞便收集裝置:具有污物集中和清理的作用,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留物做到了實時收集,解決了魚苗繁育環節排泄物清洗問題,使水體交換流暢,提高魚苗的存活率,并降低環境影響。水質在線監測系統:通過在線監控系統、實時水質檢測系統、飼料、魚肉的檢測檢疫等一些列數字漁業技術及設備設施保證養殖的綠色無公害。
該項目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標準—DB65/T4141-2018《綠色生態虹鱒魚環保網箱養殖技術規范》,并于2018年12月實施;2018年12月于中國水產雜志上發表了《新疆冷水魚環保網箱養殖現狀及其技術》;2020年6月于中國水產雜志上發表了《生態環保型網箱養殖模式應用背景及推廣要點》。
該項目的生態環保網箱養殖模式要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養殖容量評估依據區別于傳統網箱,養殖容量并非固定不變,隨著養殖管理的日趨規范化和養殖技術的發展,養殖容量也隨之增加;2.明確管理責任主體:協調相關單位之間地區之間各方面關系,構建各級漁業主管部門統籌協調把方向、出政策,各機構積極配合,各類企業主動參與,上下聯動、多方協作、分工明確;3.明確環保及安全責任主體;4.綜合利用多種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99
20200137

適度規?;S雞健康養殖技術 的集成與示范推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泰昆集團股 份有限公司;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鄧雙義;柳旭偉;曾軍;張莉;孫雪梅;雷銀鳳;高 雁;葛文霞;楊力偉;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適度規?;S雞健康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旨在充分利用新疆當地優勢的原料資源,環境資源和社會資源,引領和帶動新疆“三黃雞”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充分利用新疆當地優勢的原料資源,提高農戶養殖增加值,帶動農戶增收,促進新疆雞肉產業的轉型升級。擺脫依賴于內地凍品雞肉產品的消費現狀,生產符合新疆消費習慣的雞肉產品,確保能給新疆消費者提供綠色、無藥殘、健康的雞肉產品,為新疆人民群眾早日致富奔小康,同時為新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奠定物質基礎。

一、項目實施社會效益顯著,提升了新疆養雞的技術水平,帶動了新疆養雞業的發展,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助推了新疆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為新疆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實現貢獻了力量。 一是,通過項目實施創建了19項適合于新疆特定氣候條件的優質三黃雞生產技術規程,全覆蓋肉種雞和肉雞2個生產全過程;創建了新疆特定氣候條件的覆蓋優質三黃雞“養繁治”核心生產環節關鍵生產點的技術操作集成。通過生產技術規程和生產環節關鍵技術的集成的創建和推廣,提升了新疆養雞技術水平。 二是,通過項目實施完成沿天山北坡畜牧生產核心區20萬平方公里,6家示范放養基地的創建,65家規模養殖戶適度規?;瘍炠|三黃雞養殖技術的示范推廣,為養殖戶、養雞企業職工以及南疆科技扶貧培訓700余人次,帶動了新疆養雞業的發展。 三是,通過項目實施示范戶新增就業人數超172人,推廣戶新增就業人數180人,共計新解決就業352人,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四是,通過項目實施,依托項目研究成果結合脫貧攻堅在南疆克州、喀什地區開展產業扶貧。目前已經建成以阿克陶、疏附為中心的黃羽雞產業扶貧養殖基地,助推了新疆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

二、項目實施經濟效益顯著,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352萬元,為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一是,通過項目實施新疆泰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6家示范放養基地、和65家規模養殖示范戶,三年共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482萬元。 二是,通過項目實施,結合脫貧攻堅在南疆克州、喀什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已經建成以阿克陶、疏附為中心的黃羽雞產業扶貧養殖基地,預計2020年底能產出三黃雞500萬羽,直接經濟效益1000萬余元。

116
20200163

新疆食源性蕪菁多糖創制關鍵技 術及生物功能研究

新疆醫科大學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析測 試研究院;

海力茜·陶爾大洪;馬曉麗;楊飛;康金森;白 杰;周凱;李玲;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地理中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核心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獨特的地貌條件使得新疆擁有豐富的藥食同源資源,如新疆蕪菁、新疆庫爾勒香梨、新疆桑葚等。這些天然綠色食源性植物具有豐富的多糖、維生素、揮發油、黃酮、生物堿、礦物質等,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其均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功效,但這些資源在新疆的種植面積廣泛,產量大產值卻低。針對新疆食源性蕪菁資源存在的綜合提取、活性評價及產品開發等技術問題,課題組在二十余年的科研積累上針對蕪菁多糖創制關鍵技術及生物功能展開研究,努力實現新疆蕪菁資源的高值化綜合利用,這對促進新疆地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及產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項目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以新疆蕪菁為原料,研究了高活性蕪菁食源多糖的提取、分離純化技術,采用物理化學方法進行蕪菁粗多糖的提取分離,通過多種柱色譜技術對粗多糖進行純化,獲得了多個組分均一的精制多糖;聯合UV、HPGPC、FT-IR、GC-MS和NMR等光譜、色譜技術創建了結合結構分析技術的蕪菁多糖的定性定量質量控制體系,對均一組分多糖進行了詳盡的結構表征,得到了準確的結構式;采用體外細胞及體內動物實驗綜合評價蕪菁均一多糖的活性生物功能,體外細胞實驗中篩選比較了不同性質的精制多糖對腫瘤細胞(人肺癌A549、肝癌HepG2、胃癌AGS細胞)的抑瘤譜,篩選出抑瘤效果最好的酸性多糖進一步開展體內抗Lewis肺癌活性及免疫調節作用的藥效學及分子機制研究,結合酶聯免疫吸附法、流式細胞技術、RT-qPCR、Western blot、HE染色、免疫組化等技術手段充分證明了酸性多糖較好的抗腫瘤活性;揭示酸性多糖對肺癌鼠的免疫調節與免疫細胞活性升高有關,其機制可能通過調節TLR4信號通路激活體內的免疫應答發揮抗腫瘤作用;最終通過條件優化制備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食源性蕪菁多糖產品,力爭將此技術應用用于功能食品、化妝品等系列產品的開發及上市推廣。

研發期間,本項目授權發明2項;發表相關論文13篇,其中SCI論文 3 篇。培養青年教師3名,碩士研究生5名。科技查新、咨詢報告一致認為:本項目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項目的關鍵技術的創新點主要包括:1.研發了制備高純度、高活性的食源蕪菁多糖的綜合提取工藝(獲得發明專利一項)。2.通過柱分離及結構分析等技術創建了高靈敏度、高選擇性的多糖定性、定量質量控制技術體系,得到了一系列均一組分精制多糖(獲得發明專利1項,發表SCI論文3篇)。3.采用現代儀器分析技術創建多糖的標準化定量方法,結合構效關系闡明了各純化的均一多糖基本結構單元、糖基連接方式、分支的位置等,標準化了蕪菁多糖的結構檢測方法,完整表征了均一多糖的化學結構。4.生物活性分析中充分從體外、體內實驗綜合闡述了蕪菁酸性多糖通過激活機體免疫應答從而達到抗腫瘤的可能分子機制
146
20200212
伊犁河谷優質、高產水稻品種(系)篩選與示范推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新疆禾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廣豐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任磊;陳 疆;周大偉;朱 鎮;薩吉代木·玉蘇 甫;潘存桃;陳生;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位于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是新疆著名的大米之鄉,是新疆大米三大產區之一,水稻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30萬畝左右,伊犁河谷稻作歷史悠久,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雪水澆灌污染少,病蟲害輕等特點,素有“塞外江南、漁米之鄉”的美譽。發展伊犁河谷水稻產業對于保障糧食安全、豐富主糧結構、改良鹽堿、促進農民增收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伊犁河谷水稻生產存在的優質高產品種少且使用年度較長(農林315),品種退化嚴重、良繁體系不健全、高效生產管理技術體系不健全、產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不高等突出矛盾。針對上述問題,在自治區科技援疆、伊犁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等計劃支持下,本項目組從新品種選育、優異種質創新、配套栽培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及產業化創建與完善等方面歷經6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以下成果:

1、創新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多抗常規粳稻新稻43號、46號、53號等3個新品種,品質指標達國標三級。在產量、整精米率、堊白率以及抗稻瘟病等方面超出伊犁河谷主栽優質品種農林315及伊粳12號,解決了伊犁河谷主栽高產、優質品種少的問題,取代了伊犁河谷稻區占主導地位近20年之久的品種伊粳12號,逐步替換了優質主栽品種日本品種農林315。2014年起新稻43號逐漸成為伊犁河谷東部、中部稻區主栽品種;2016年起新稻46號逐漸成為伊犁河谷中部、西部稻區主栽品種。新品種品種覆蓋率占伊犁河谷稻區60%左右。
2、創建了水稻綜合高效栽培技術集成及示范推廣新模式,并大面積示范推廣成功。通過水稻種子繁殖生產、綜合防治、節水減肥、綠色有機生產等技術的集成,創建了“龍頭企業+科研實體+種植基地+農戶”和“訂單種植”的示范推廣產業化模式。
3、創新出優異香型種質材料3個以及篩選出優質、高產、多抗的粳稻種質材料7份,解決了伊犁河谷優質稻種質資源匱乏的難題。
4、制定了技術規程3個,其中頒布標準2個(伊犁州地方標準)。分別是“新稻43號水稻栽培技術規程”與“綠色食品原料水稻畝產700-750公斤栽培技術規程”。
5、累計推廣面積55萬畝;發表論文4篇。
183
20200287

蔬菜新優品種引進及蔬菜病蟲害 綠色防控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

哈密地區
哈密市伊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杜蘭英;蘇金昌;董力輝;古麗夏提;蔡春雷;張小龍;馬國禮;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引進、集成、轉化、 推廣、產業化項目

1、蔬菜新優抗性品種及新農藥的引進,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項目引進蔬菜新品種41個,試驗成功適宜推廣的抗病毒病、******病、霜霉病、疫病等蔬菜品種11個,試驗成功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800畝,新品種抗病性強,質優,減少了打藥次數1-2次。針對根結線蟲、煙粉虱、蔥種蠅、灰霉病等病蟲害發生危害,示范、推廣生物農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10個,達到防治效果。
2、引進新病蟲害綠色防控設備,填補了哈密的空白。引進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15盞,殺菌燈100盞,覆蓋面積1000多畝,填補了哈密空白。
3、摸清了美洲斑潛蠅在哈密的發生危害規律。篩選出防治大蔥、洋蔥種蛆的最佳藥劑,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掌握了根結線蟲的防治方法。
4、開展了利用新疆本地優勢種赤眼蜂——暗黑赤眼蜂和廣赤眼蜂防治農業害蟲的技術。
5、在開展技術研究與示范的基礎上,制定了哈密設施及露地蔬菜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14項,引領全市農業進入綠色食品生產階段。
6、推廣了綠色防控技術,查清了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主要病蟲害為害種類,明確重點防控目標,為病害防治奠定了基礎。提出了健身栽培與早期防治技術,為病害防治拓寬技術領域。提出了設施和露地蔬菜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為無公害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安全合理性殺蟲殺菌劑篩選與應用,使病害防治更為有效。組裝無害化防治技術進行大面積示范,在生產上發揮巨大作用。項目區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7、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 防蟲網、殺蟲煙霧劑、殺菌殺蟲劑噴霧、土壤消毒、黃板等措施相結合防治。越冬茬在11月中旬懸掛黃板,早春茬在1月底懸掛黃板,3月份覆蓋防蟲網,露地蔬菜在6月上旬懸掛黃板,6月底—7月初,作物收獲后,棚內密閉的情況下,用殺菌殺蟲劑進行噴霧、殺蟲煙霧劑熏蒸、土壤處理,密閉10-15天,殺滅病蟲,降低病蟲基數,減少了農藥使用,使環境得到了改善。懸掛黃板6000張、覆蓋銀灰色防蟲網3座,釋放煙霧劑1800個控制了煙粉虱爆發危害。
8、技術培訓三年通過集中、現場培訓,累計培訓15期,培訓人數880人次,通過培訓及示范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使農民掌握了技術。
9、示范區生產情況2015年—2017年伊州區示范區露地蔬菜種植面積為7166.2畝,設施蔬菜3417畝,城北街道大躍進村大棚示范區1017畝。示范區通過采取了物理防治方法和不同生物藥劑防治害蟲有效地控制了害蟲數量,而且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1次—2次,降低了全生育期的化學農藥使用量,指導了蔬菜綠色防控核心示范面積500畝,輻射推廣了8000畝,病蟲害得到了有效控制。2018年在巴里坤縣推廣了病蟲害綠色防控5695畝,示范區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7次—8次,獲利潤777.19萬元。
184
20200289

生鮮乳中黃曲霉毒素M1與抗生素 殘留的實時遠程監控技術開發和 應用

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 疆醫科大學;上海鑫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玉文;崔燕;李久彤;李新霞;王磊;劉峰;田曉 峰;周雪雷;吳曉霞;張唯;馬雪紅;古扎力努爾·艾爾肯;

促進科技進步項目-- 技術開發性項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化隆| 娱乐| 蓬安县| 沅陵县| 元氏县| 天峨县| 怀来县| 琼海市| 庆元县| 吉林省| 阜平县| 沂源县| 凭祥市| 青川县| 康马县| 措勤县| 大理市| 察雅县| 马尔康县| 米脂县| 凌云县| 保靖县| 漳平市| 望奎县| 清徐县| 江华| 龙川县| 奉化市| 星座| 北海市| 宝山区| 黄冈市| 古交市| 蒲江县| 松桃| 绥滨县| 长泰县| 长葛市| 长寿区|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