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情況
2018年我省完成針對在我省生產銷售的 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飲料、 調味品、食糖、酒類、 炒貨食品及堅 果制品、 蜂產品、 冷凍飲品、 罐頭、 乳制品、 食品添加劑、 餐飲食品、可可及焙烤 咖啡產品、 方便食品、水產制品、水果制品、 淀粉及 淀粉制品、 糧食加工品、糕點、糖果制品、 肉制品、 茶葉及相關制品、蔬菜制品、薯類和 膨化食品、 蛋制品、 豆制品、 速凍食品、 食用農產品、 餅干等29大類總共9743批次國家轉移地方食品監督 抽檢工作,其中合格9585批次,合格率98.38,不合格158批次,不合格率1.62%。抽樣地區覆蓋我省14個市,抽樣環節涵蓋生產、流通領域的超市、成品庫、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小食雜店、學校食堂和其他(商行、經銷店、綜合商店等)等業態和餐飲領域的大、中、小型餐館等場所。

二、抽檢結果分析
各類食品抽檢情況,在抽檢的29大類食品中:
冷凍食品不合格率為8.4%(10/119);
方便食品不合格率為6.1%(5/82);
淀粉及淀粉制品不合格率為5.1%(5/98);
水果制品不合格率為5.04%(6/119);
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不合格率為4.76%(15/315);
酒類不合格率為3.71%(36/970);
糕點不合格率為2.11%(18/852);
食用農產品不合格率為1.84%(24/1305);
調味品不合格率為1.62%(10/616);
食糖不合格率為1.61%(1/62);
飲料不合格率為1.37%(9/671);
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不合格率為1.23%(3/243);
蜂產品不合格率為1.05%(1/95);
餐飲食品不合格率為0.84%(5/810);
蔬菜制品不合格率為0.81%(3/371);
肉制品不合格率為0.59%(3/509);
豆制品不合格率為0.51%(1/195);
罐頭不合格率為0.51%(1/197);
水產制品不合格率為0.23%(1/438);
糧食加工品不合格率為0.09%(1/1172);
乳制品(74)、食品添加劑(20)、可可及焙烤咖啡產品(8)、糖果制品(80)、餅干(40)、薯類和膨化食品(82)、蛋制品(141)、速凍食品(268)、茶葉及相關制品(22)等9類食品中未抽檢出不合格產品。
三、核查處置情況
2018年度我省處理國家轉移地方食品監督抽檢不合格樣品任務共為206件。核查處置生產環節123件,流通環節83件。
涉及我省生產企業91家,經營企業60家。封存不合格食品6804包、9005袋、152盒、1259瓶、101箱,共計5497.69公斤。召回不合格食品4032袋、1874瓶、38箱,共計3493.09公斤。沒收違法生產經營食品1548包、8977袋、152盒、529瓶,共計4661.22公斤。
四、發現的主要問題
抽檢不合格食品涉及食品大類20項,不合格項目主要是: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禁用獸藥、酸價、過氧化值、菌落總數、致病菌等項目,主要是:
1.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抽檢中發現57批次食品存在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其中11批次涉及山梨酸及其鉀鹽,10批次涉及甜蜜素,13批次涉及脫氫乙酸及其鈉鹽,8批次涉及二氧化硫殘留量,3批次涉及4-氯苯氧乙酸鈉,12批次涉及防腐劑混合使用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脫氫乙酸及其鈉鹽廣泛用作防腐劑,對霉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中規定,脫氫乙酸及其鈉鹽在預制肉制品和熟肉制品中最大使用量為0.5g/kg。造成脫氫乙酸及其鈉鹽不合格原因,可能是個別生產企業為防止食品腐敗變質,為增加產品保質期,或者彌補產品生產過程衛生條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脫氫乙酸及其鈉鹽。
2.金屬污染物
抽檢中發現有11批次食品涉及金屬污染物問題,其中5批次食品涉及存在鎘污染的問題。5批次涉及鋁的殘留量問題,1批次涉及鉛污染問題。鎘是食品中一種常見的重金屬污染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DNFP)和國際職業衛生重金屬委員會將鎘列入重點研究的環境污染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作為優先研究的食品污染物。鎘等重金屬污染對人體主要是慢性蓄積性危害。水產品鎘超標的原因可能與工業生產導致產地環境污染,自然介質本底含量升高有關。
3.農藥殘留
抽檢中發現9批次蔬菜存在農藥殘留問題。其中1批次涉及腐霉利、6批次涉及毒死蜱、1批次涉及甲拌磷、1批次涉及氟蟲腈多種農藥殘留,尤其是毒死蜱,它是一種具有觸殺、胃毒和熏蒸作用的有機磷殺蟲劑。《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16)中規定,毒死蜱在芹菜中的最大殘留限量為0.05mg/kg。毒死蜱對魚類及水生生物毒性較高,在土壤中殘留期較長。長期暴露在含有毒死蜱的環境中,可能會導致神經毒性、生殖毒性,影響胚胎的生長發育。少量的農藥殘留不會引起人體急性中毒,但長期食用農藥殘留超標的食品,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影響。
4.禁用獸藥
抽檢發現在水產品、畜禽肉及副產品中有6批次檢出禁用獸藥。其中4批次涉及恩諾沙星(以恩諾沙星與環丙沙星之和計)、1批次涉及氧氟沙星,1批次涉及地西泮。恩諾沙星屬于氟喹諾酮類藥物,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廣譜抗菌藥,用于治療動物的皮膚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是動物專屬用藥。《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農業部公告第235號)中規定,恩諾沙星(以恩諾沙星和環丙沙星之和計)可用于牛、羊、豬、兔、禽等食用畜禽及其他動物,在牛、禽和其他動物的肌肉及脂肪中的最高殘留限量為100μg/kg,在產蛋雞中禁用(雞蛋中不得檢出)。長期食用恩諾沙星殘留超標的食品,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影響。
5.其他污染物
抽檢中發現其他重要的不合格食品不合格項目有5批次涉及酸價、9批次涉及過氧化值、19批次涉及菌落總數、9批次涉及致病菌,29批次涉及酒精度不合格。菌落總數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標,主要用來評價食品清潔度,反映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沖調谷物制品》(GB 19640—2016)中規定,同批次5個獨立包裝產品中菌落總數的
結果不允許有超過105CFU/g的,且至少3個包裝產品檢測結果不超過104CFU/g。《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蜜餞》(GB 14884—2016)中規定,蜜餞中的菌落總數5次檢測結果均不得超過104CFU/g,且至少3次檢測結果不超過103CFU/g。造成菌落總數超標的原因,可能是個別企業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或者包裝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還有可能與產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條件控制不當等有關。
總之,食品及食用農產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食品補充標準所列項目禁止添加和限量,都是保障人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要求,市場監管部門以“五個到位”(不合格產品控制到位、原因排查到位、整改落實到位、行政處罰到位、信息公開到位)為統領,加大核查處置工作力度和處罰力度。定期組織抽檢監測結果分析報告,研判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問題,發布預警信息,提示監管部門、行業企業、消費者應關注的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