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癌癥治愈率的關鍵,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研究出一種新型成像技術,即使小到僅由幾百個細胞組成的腫瘤也可被識別,有助于及早發現癌癥。
據介紹,現有的腫瘤成像技術無法同時滿足分辨率和探測深度的要求,因此在早期癌癥診斷上有局限性。
新華社報道,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波長900至1700納米的近紅外光非常適合對身體組織成像,因為波長較長的光在碰到物體時不容易散射,能更深地穿透身體組織。根據這一原理,他們采用高光譜成像方法,在多個波長的光中同時成像。通過分析高光譜掃描數據,可確定不同波長的熒光光源,從而確定探針的位置和深度。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用這套成像系統追蹤被實驗動物吞下、穿過其消化道的直徑為0.1毫米的熒光探針,通過這些探針來定位特定的癌細胞,并進行熒光標記。結果發現,這套系統可成功識別幾百個細胞組成的微小腫瘤,且探測深度可達8厘米,超過現有的生物醫學光學成像技術。
(早報訊)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癌癥治愈率的關鍵,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研究出一種新型成像技術,即使小到僅由幾百個細胞組成的腫瘤也可被識別,有助于及早發現癌癥。
據介紹,現有的腫瘤成像技術無法同時滿足分辨率和探測深度的要求,因此在早期癌癥診斷上有局限性。
新華社報道,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波長900至1700納米的近紅外光非常適合對身體組織成像,因為波長較長的光在碰到物體時不容易散射,能更深地穿透身體組織。根據這一原理,他們采用高光譜成像方法,在多個波長的光中同時成像。通過分析高光譜掃描數據,可確定不同波長的熒光光源,從而確定探針的位置和深度。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用這套成像系統追蹤被實驗動物吞下、穿過其消化道的直徑為0.1毫米的熒光探針,通過這些探針來定位特定的癌細胞,并進行熒光標記。結果發現,這套系統可成功識別幾百個細胞組成的微小腫瘤,且探測深度可達8厘米,超過現有的生物醫學光學成像技術。